.:.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历史返寻味] 曹立仁:毁三观的中国近代史(连载完毕)
本頁主題: [历史返寻味] 曹立仁:毁三观的中国近代史(连载完毕)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不用吉奥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73 點
註冊:2019-08-01

[历史返寻味] 曹立仁:毁三观的中国近代史(连载完毕)

引子:
        10年前,贴主 曹立仁 先生,在天涯“煮酒论史”版写了《毁你的三观!嘿嘿,理性讲述真实的中国的近现代历史》这个帖子。正是从这个帖子开始,在下逐渐纠正了扭曲的历史观,看到了历史的因果规律,统一了善恶逻辑。
        10年后的今天,天涯已经关停了。这个帖子的内容,也难容于墙内。为了有更多的人看到这个帖子。从今天开始,在下准备用几个月的时间,把这个帖子逐步转载过来。
   
        当年曹立仁先生在写这个帖子的时候,是一边连载,一边舌战群儒,用犀利的言辞把很多榆木脑袋一个一个敲醒。如果原帖点“只看楼主”的话,也是看到很多辩论的痕迹和过程的。这当然能够扩充知识面,但是大部分都是“口水仗”,谁也不能说服谁,很影响全书的阅读体验。所以,这次转载,我会把全部辩论的楼层删除,只保留“正文”的部分。算是做一个“精华压缩无水版本”。即使大家来插楼、点赞,只需要点击“只看楼主”,就可能畅快阅读曹立仁带给我们的中国历史故事了。

        当时由于是在墙内连载的关系,曹立仁前辈说到“中国对越战争”前后,就没有往下讲了。在下一直很好奇,后面的故事曹先生会如何叙述。如果有机会,不知道能不能请到曹立仁先生重新出山。把后面的故事继续讲完。
        先生的背景,很是神秘。从言辞和知识面来推断,很像是台湾人,而且在大陆工作,对两岸的历史都如数家珍。曹立仁这个名字,是化名,他自称是出自“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以文章立仁,所以叫曹立仁。不知道曹先生现在身在何处?一切无恙乎?

        在下从这个帖子获益良多,未经先生允许,重新编辑重发先生的著作。无论先生年岁多少,在历史方面,在下都会执弟子礼,遥祝曹立仁先生一切安康!


        楼下有网友说:“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在下对这种观点持保留意见,所以另外撰写文章论述。
                [人生百事通]15、历史到底由谁来书写?
        https://t66y.com/htm_data/2401/7/6153509.html
            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移驾到那个帖子讨论。


        楼下又有网友说 “因为曹立仁的某些论点不对” 就 “可以击溃原作者的论点。”
        关于这种“以偏概全”,一杆子打倒一船人,从立场出发的思维。在下也预先写文章论述了。
                [人生百事通]13、如何摆脱二元论的思维?
        https://t66y.com/htm_data/2401/7/6140656.html
               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移驾到那个帖子讨论。

       这位“发条橙大大大” 还说 曹立仁
               “正文第一段就是抄的张鸣的《重说中国近代史》”
               “大量抄袭国外史学家写的历史(国内都有译本)”
               “ 关键就些观点有一大推人把他奉为上帝,真是不可理解”

在下作此回应:
          不是捧谁为上帝,即使是 张鸣的观点,也不是所有人都有看过了解呀。曹立仁 就算参考了张鸣,再结合自己的理解书写出来。也是一种科学普及呀。除非你能够举证,那一段文字是“抄袭”。否则,这种指正没有任何意义。
           例如,我读了金刚经,然后结合金刚经,把我自己对世界的理解书写出来。你不能说我“照搬”金刚经,“抄袭”金刚经呀。世界的本质是唯一的,任何悟者,到了极致,就知道所有的真实都是相通的呀。持一样的意见有什么问题呢?
            曹立仁先生的观点,从头到尾是逻辑自洽的。没有跳帧,没有跳线,没有双重逻辑。而且,在天朝这个 言论都不能自由的地方,在随意和谐的论坛环境下,坚持科普完了这么多历史。给大家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视角,就是功德无量。


        闲话少叙,下面是原帖正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文

        中国的现代化之路-1800年开始的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的历史教育,从小到大,其实不是在讲历史,而是在讲政治,而且是比政治课更为有效的政治教育。
        历史教育的目的,是想给大家灌输某些世界观,某些价值观,历史的事实,根据需要,从特定的角度作评价,进行选择性的讲述,甚至象说评话一样,编造演义出来。所有的历史事实,说与不说,怎么说,都必需服从于某种观念教育的需要。这种历史,要是按正常人类的是非和真伪而言,那就是伪史。
        绝大多数人在回顾历史,看待现实内部社会和外部世界的时候,视角和思维,都在这种教育灌输的套路之下。哪怕有些人意识到主流教育的问题,但是在自己在讨论问题的时候,自觉不自觉的,看问题的角度,是非取舍的价值观,都还在这个套路之下,这令人情何以堪。
        本文的目的,在于讲述真实的历史,必然要颠覆许多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啦,嘿嘿,毁掉错误的,找回来正确的,以便大家能更好地看待,思考历史和今天。

        从全球人类历史的角度来看,1850-1950年可以算的上是西方人的世纪。在这一百年间,源于西方的各种思想观念,规章制度,科学技术,生活方式,被推向全世界。今天大家出于政治正确的原因,或者说自尊心的原因,刻意地回避“西化”这个说法,而说“现代化”。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亚非拉各国,不论如何现代化,所追寻的政治理念(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自由,平等,人权等等),政治制度(共和国国家制度,宪法,选举,代表大会,立法司法执法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等等),教育体系内容和制度,乃至人们的世界观(唯物主义世界观),思考方式(科学,理性,逻辑),甚至于生活习惯和审美标准(服饰,发型,个人清洁卫生习惯,社会公共行为准则),无不起源于西方。
        中国人早已全盘西化,这是个客观事实,没必要隐瞒否认。再者说了,学西方,并不就代表可耻或者错误,如果洋玩意儿好,那么大家学习好的,不丢人。谁要是没意识到今天中国人已经全盘西化,那么咱们一起看看今天一个普通中国年青人的一天是怎么过的?
        住在洋房里,早上醒来要先上洋卫生间,用的一定还是洋手纸,然后开始洋习惯刷牙,穿好里里外外的洋衣服,一看洋钟表,哦,洋时辰已经是七点半啦,该出门啦,开洋车,坐洋车,或者骑洋车,都得遵循洋规矩,靠右行哦。进洋制度的单位或公司,打开洋电脑,至少的,得用洋笔在洋纸上写些字。这中文,都根据洋语法改造啦,算洋化的中文,有他她它,还有的得地,还要讲语法,还要有标点符号,这真洋化,嘿嘿。中午去理个发吧,得,那一定是洋发型。下班去接女朋友,谈场洋恋爱,争取早日结婚,组成一夫一妻的洋家庭,努力吧。晚上回家上洋网,逛天涯,或支持,或反对,那思路那价值观,可都是洋思想为主,没几个人会跳出唯物主义,民族主义,人人平等,男女平等这些洋价值观的啦。这些都是从小在洋学堂里给教育出来的啦,嘿嘿。

        接下来,咱们就开始讲述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在开始讲述之前,希望大家都保持自尊和自信,不要陷入许多中国近现代历史讲述中的三妇心态。
        三妇又是那三妇?怨妇,泼妇,和情妇。
        怨妇心态是什么样的?那就是悲情控诉,整个中国近现代史到新中国之前,就是一部悲情控诉历史。你们这些没良心的,你们欺负我。。。整个近代历史被说成被欺负历史,万恶的洋人欺负我们小百姓,万恶的大清朝廷压榨我们小百姓,万恶的朝廷官员都自私,都在出卖俺们,万恶的中国封建传统思想都在束缚俺们,反正就是老万恶了,你们!反正就是个哭闹腔调。不仅哭闹哦,时不时还掀起衣襟,你看你看,哪,伤疤都还在哪!这都是当初乃们弄的!
        就说圆明园那几个洋水龙头,前二年还拍卖出个天价。大家想想看啊,英法联军抢圆明园,满园子的皇家财宝,会看的上这几个仿造的洋水龙头?费那个功夫挖水龙头,这洋匪徒,那该有多傻啊?那十有八九是圆明园荒废之后,后来的中国人给卖出去的,卖出去到国外也就是个摆设,不值个三瓜俩枣的。现在倒好,大几千万卖给中国人,为啥?可不就是根深蒂固的怨妇心态作怪嘛。还真就是便宜了那些洋人,嘿嘿。
        但事实上,现代化,并不一定只有全盘西化,全盘根除东方文明传统一条道路。看看人家日本,今天日本显然现代化的挺成功的,他们一直固执地保持着东方传统,人家还男尊女卑呢,嘿嘿。中国的文明传统,真就那么万恶?大清的朝廷,真就那么邪恶?洋人在中国,真就都是来欺压中国人的?讲历史不能搞成讲评话,根据说书人的需要瞎掰嘛。真正了解东方和西方文明传统的,就会知道,其实没啥根本性的冲突。盲目夸大东西方传统文明的差异,那也就是胡同老大爷吹牛的见识,你说这洋鬼子啊,管他亲爹都直接喊名字哪,邪性吧?边上听的,啧啧称奇。其实要么顺着东方的文明传统那么演变,要么顺着西方的文明传统那么演变,殊途同归,都挺好。怕就是怕学的是洋人的坏东西,洋人就不出产洋垃圾?谁说的?!拿着个洋垃圾当个宝,一听到不同的观点,张口就来,你们这是西方的思想!这都是些什么人啊?!
        泼妇心态又是啥?那就是凡事不讲理,不管是非曲折,造反有理,不管我们怎么着,就都是有道理,杀洋人就是硬道理。同样的事情,洋人在作,那就叫奸淫烧杀,中国人在作,那就叫反帝反压迫。洪秀全上赶着认“洋弟兄”,都能被吹成是在反抗洋人,嘿嘿。同样的事情,洋人对中国人作的,叫殖民压迫,帝国主义,中国人在作的,叫促进民族大团结,或者说援助外国。这样的教育,是非标准都和正常人类不同了,再闹出个义和拳,酿成惨祸,那不是不可能的。
        这两种泼妇怨妇心态之外,近些年又兴起一个情妇心态。这其实也是中国教育的产物,以结果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按这个思路,就推理出“殖民有功”啦。简单的说,事情的对错功过,是不可以以结果作判断标准的,而应该看具体的手段,过程,是否正当。如果情妇逻辑成立,那么南京大屠杀,都可以说成“客观上控制了中国人口数量,所以对中国人口控制有功”。这种论调,和主流的泼妇怨妇论调一样,在理性的标准来说,叫愚昧,在道德价值观的标准来说,这叫邪恶。
        我们今天在这里,就是要本着理性,客观,自信自尊的心态,事实求是地回顾中国从1800年开始的,现代化之路。看看中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中间干了些啥傻事,又有啥聪明的地方,这样才好走未来的现代化道路。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14 11:21

防水:

 

 

 

 

 


[ 此貼被不用吉奥在2024-02-02 20:00重新編輯 ]

赞(176)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1-20 18:52 發表評論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73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

        序章:1800年前的中国历史简单回归

        中国历史,如果按照权力的归属来划分,可以分成四个时代,1. 上古传说时代,天下为公 2. 封建贵族时代,天下为封建贵族所有。3. 中央集权皇权时代,天下归皇帝所有。4. 中央集权民权时代。在这个时代,权力归于全体人民,这一西方政治思想传入,被中国人接受,并开始了追求。

        1. 上古传说时代, 三皇五帝至大禹
        中国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根据流传于后世的传说,最初是有一个“三皇五帝”时代。具体是那三皇,那五帝,又存在不同的说法。一般而言,常见的说法,三皇指的是伏羲,遂人,女娲,神农和祝融中的三位。他们是上古时代的部族领袖,据说教会了人们取火耕作蚕织等各种技术。三皇时代,应该是最初期的氏族社会,掌握了生火的高科技,那绝对是大能人啊,能带大家伙过上好日子啊,自然就成了领导大家奔小康,追求美好生活的领袖人物。
        三皇之后的五帝,较常见的版本是黄帝,颛顼,喾,尧和舜。这时候,应该已经是部落社会,领袖们的影响力范围也扩大了。领袖们的地位除了得到本氏族人的拥戴认同,还必需有过人之处,得到本部落,和其他部落的认同。
        在帝舜的时代,黄河泛滥成灾,百姓愁苦不堪,一个叫禹的贤人,历时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治理了黄河。人们为了表达对他的敬意,称其作大禹,伟大的禹。 帝舜年老之后,把领袖的地位禅让给了帝禹。
        上古的神话传说这些,往往是反应折射的是书写者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理念。比如古希腊社会,男女性关系概念开放甚至说淫乱,因此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人物,通奸偷情乱伦那些的,都是常有的事。
        那我们再来看看大禹的故事,这个传说故事里,有着许多和西方人上古传说截然不同的中国特色。首先,这大禹那绝对不能按凡人的标准去要求衡量,否则就出问题啦,自己的媳妇和娃都不管不顾啦,这要是按小百姓的伦常标准要求,那不成了二流子了吗?绝对不能,大禹是圣人,所谓圣人,就是先公后私,公而忘私,超越了小百姓的正常人伦需求和标准的圣人,或者按现在的说法,叫超人。其次,领袖的地位不是来自于血统继承,帝舜的继任者,不是自己的儿子,而是品德才干高超的圣贤,大禹。第三,领袖的权威,是不可置疑的。帝舜是处死了治水失败的鲧,而鲧的儿子大禹,并没有想着替自己的父亲报仇,而是服从于帝舜的指令,并且尽心尽力。最后有一条也很独特,大禹治水的故事里,没有任何神仙菩萨那些的来帮忙,来施展法术神通,靠的就是人类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解决问题。
        领袖的地位来自于个人品格,而不是血统继承,领袖有能力并且大公无私,大家不靠神仙帮助,就顺服于圣人领袖的带领,一起追求美好的生活。这个期盼,一直隐现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
        悲催的是,大禹的儿子启,显然就不是圣人啦,他结束了公天下时代,把领袖的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从此中国历史,进入家天下时代。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14 11:22 
TOP Posted: 01-20 19:09 #1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73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


        2. 封建贵族时代-夏商周-战国(??前21世纪-前221年)

        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夏朝是第一个领袖世袭制度的中原王国,君主与诸侯分而治之。但是迄今为止,历史学界并没有足够确定的证据,证实夏王朝的存在。甚至有争议说,夏朝是周人为了证明其攻伐商朝的正当性,而编造杜撰出来的伪史。商灭夏的故事,的确和周灭商,有太多类似雷同的地方。这个问题,只有等着进一步的研究深入才能说的清楚啦。
        如果以文字的出现为标准,作为文明历史的开始,那么从前十六世纪的商朝开始,中国开始进入文明时代。
        中原王国把王国四周的文明形态低于自己的族群,称作“四夷”,类似古罗马时代所谓的“蛮族”。日后随着中原王国文明历史的发展,对周围的所谓化外之民的称呼更为专业化啦,出现了“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各种越来越细致,越来复杂的区分。总而言之,我们中原人最文明,你们都是蛮夷,所谓内诸夏而外狄夷。西方人,越洋而来的,那就是“洋夷”。
        大约在前11世纪的时候,西夷的一个部落联盟周兴盛起来,并最终攻灭商国,入主中原,开创周朝。这是历史上,中原王朝第一次被外来的异族征服。中原王朝的版图也因此扩大了许多。这就有些类似异族清国征服明国,中国的疆域版图也由此而扩张。
        令人庆幸的是,所谓的西夷,并没有归化中原的殷商文化,周朝开创的是宗法礼乐文化,对鬼神基本持敬而远之的态度,跳大神,杀活人牺牲祭祀的殷商文化,基本灭绝了。也是从周朝开始,中国人开始了敬拜自己祖先的传统,中国人修家谱敬拜祖宗的传统,就起源于周朝。旧中国一般人家谱里的开宗始祖,就都是往上追溯到周时代。周朝也因而成为后世中国文明传统的起源。
        周朝的最高统治者,是周王,也称天子。周人相信,天子奉命于天,牧养百民。周人的这个理念,也一直贯穿于中国历史,统治者的合法性,来自于上天,而上天则是爱百姓的。如果百姓日子不好,哭诉怨恨上达天听,那么就是天怒人怨啦。统治者如果不及时悔改,就会被新的天子代替。
        以民为本,从这个标准上来说,中国古人的政治理念,其实是领先于西方人的。西方人是到中世纪的后期,君权的绝对地位,才被民权概念所取代。
        周天子的统治,不是中央集权的管理,也就是说周王并不直接委派官员管理治理天下。类似中世纪时代的欧洲和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周朝是典型的封建国家。周天子把天下分封给自己的亲属,功臣,以及一些前朝的贵族后代,由他们分别管理各自的领国。所谓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就是讲述的这个过程。周王把各地分封给诸侯之后,诸侯的领土叫作“国”。而在各诸侯国内,国君又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们,卿大夫们的领土是叫作“家”。在日常的统治中,周天子不会直接管理各诸侯的国事,而国君们也不会参与卿大夫们的家事管理。
        天子,诸侯,和卿大夫,构成了封建贵族阶层。什么叫贵族呢?就是有着自己的领土,并且对自己的领土拥有主权。封建贵族的领土主权是世袭的,由嫡长子继承。
        贵族们手下的家臣,则叫做“士”。士的最初来源,一般都是贵族的子弟,到周的后期,所谓礼崩乐坏的时代,出身庶民阶层但是有一技之长的,也会被贵族选为士。
        被统治管理的百姓,就是庶民阶层。其中又有些区分,耕作为生居住在乡村野外的,叫作“野人”。而以手工业商业为生,居住在城邑里的,叫“国人”。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15 11:44
TOP Posted: 01-20 19:27 #2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73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

        从历史记载来看,周朝从其顶峰,成康之治以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在周成王的时候,长江流域的南蛮楚国来附,周天子封了个子爵给楚国君。这就有点类似西游记里,玉皇大帝封个弼马温招安孙悟空一样,拿个小官忽悠蛮夷,嘿嘿。等楚国君搞明白周制度,那当然火大啦。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位等级,那是依据领土大小来定的。楚国这么大一片领土,居然才给了一个子爵,这摆明了欺负楚人不懂嘛。所谓爵,那就是喝酒的杯子,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不说,那酒杯还真是有大小之分的。楚君不服气啊,周天子这也太欺负人了,据说到今天,武汉的方言里,还有“不服周”的说法,嘿嘿。从此开始了楚国要向周天子讨回公道,进而攻伐邻近周王姬姓本家诸侯国的历史。要说这礼崩乐坏的源头,那其实真是周天子自己带头先坏的规矩。
        另一方面,成康之治,积累的财富资本,让后来的周王开始了扩展疆域的征伐,开始侵略东南的长江流域。周朝的疆域固然是扩大了,但是征伐是要消耗的,一来二去的,周国的国力就渐渐下降了,反过来遭到西北异族的侵袭。周天子的威信也就开始下降了。雪上加霜的是,为了加强国力,周厉王的时候,居然宣布山川林泽国有化,不允许百姓进去打猎砍柴那些的。这一国有化,国君是赚到钱啦,可是百姓就不干啦,大家伙遇到一起,没有不咒骂的。周厉王也不傻,知道这么骂着骂着,早晚要闹出事情。他倒还真有办法,派人监视偷听,骂他的就抓起来处死。发展到后来没骂他的,只不过聚一起说话的,也抓起来处死。到最后,大家伙在路上遇到,都不敢打招呼说话,只敢用眼神打个招呼,赶紧走开,生怕被抓。这段故事,留下了“道路以目”。这个成语典故。当时也没有网络微博可以宣泄不满啊,被压迫到连话都不敢说的百姓终于忍无可忍,抄起工具农具,就暴动了,赶跑了周厉王。国人暴动赶跑了周厉王,可是他的儿子还没成年,贵族们就推举周公和召公,一起摄政。这就是历史上的周召共和。
        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长大即位,又一次破坏周制,居然根据自己个人喜恶,仗着自己兵多,直接干涉鲁国国君的继承,这算悍然干涉鲁国内政啦。
        宣王的儿子,就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大家都熟悉啦,就不多说啦。但是我想说两个方面,第一,周幽王的故事,深刻地教育了我们,作人不诚实,代价很惨重。第二,中国传统里,男人其实有些邪恶,有事没事老爱说,不是领导不好,实在是那狐狸精太坏。历朝历代都这样,甚至到新中国还这样,前门猫的事情,那都是他媳妇太坏了。作男人,应该要有担当,命苦都不能怪政府了,应该有觉悟,不能老赖女人坏,嘿嘿。
        西周结束,中国进入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活跃时期,之后要到两千多年后的清末北洋時期,中国才迎来了第二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16 19:34
TOP Posted: 01-20 20:50 #3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73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

        周天子一再背信弃义,导致声望下降,实力衰退,天下进入群雄争霸的春秋战国时代。各国国君通过各种手段,增强自己的国力,兼并弱小国家。孟子所谓春秋无义战,说的就是这个历史过程。什么是义战?按照周制,礼乐征伐出诸天子,比如当初周王把齐国分给吕尚,就是民间传说里那个能呼风唤雨的姜太公,告诉他,往东夷族那里打,打下来就归你。齐国侵略征服东夷,扩大自己的国土,那就叫义战。
        可到了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国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自行其事,自作主张,完全没有组织纪律嘛。封建礼乐制度开始崩坏了。
        旧的社会秩序在崩坏,出路在哪里?中国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脑力激荡时代。
        百家争鸣能够出现于春秋时代,是有着以下几个时代背景的。
        首先,是旧秩序的权威下降,这个我们都已经看到。
        其次,是新秩序尚未构成,而且诸侯国林立。设想一下,墨子跑到齐国街头演讲,兼爱啊,取消等级制度啊,乡亲们。楚国君大怒,说,拿下。墨子还能逃到宋国,宋国不成,还能跑到卫国,反正可以到处乱跑,反正总能找到个国家可以安身的。看看孔子,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那投奔了多少个国家。
        最后一个条件,是大批士人阶层的出现。大批的贵族子弟,不能继承家业的,或者因为变迁,家道败落,成为普通的士人,甚至干脆沦为体制外的平民百姓啦。这些人,他们也有文化啊。毕竟要提出一套毕竟完整的学说主张,那还是得有点文化教育基础的嘛。
其中影响塑造日后中国文化传统的,有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也就是爱人。如何能够达到呢?孔子所啦,克己复礼是为仁。也就是说,大家都应该加强自己的修养,争取回归到周公旦开创的礼乐制度时代。礼乐制度是什么?就是各阶层的人,衣食住行,言谈举止,包括所用的器物,都要有相应的规矩制度。打个比方吧,俺这样的小百姓,就应该拿个一次性杯子,喝喝啤酒,听听老鼠爱大民之类俺们小百姓喜闻乐见的草根歌曲。贵族老爷们呢,就是端着青铜酒樽,欣赏“歌唱我们伟大的祖国”之类的高雅音乐。
        在现代化的今天,是平民社会,当然绝大多数人是排斥阶层社会的。有许多人出于回护孔子的动机,要说孔子其实不是要回归周制啦,其实孔子只是这么说说,他要追求一个美好的新世界。这其实真的没有必要。
        孔子是先贤,一个古代的贤哲。后人尊敬他,是因为他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提出了在当时的时代而言,美好的主张。如果我们拿今天的标准去衡量古人,我都可以得瑟说,我是比牛顿更牛的物理学家。当然,我的脑袋没让苹果砸傻,所以我不会这么吹。
        孔子追求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各阶层的人,各安其位,各守其份的阶层社会。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如果每个人都按规矩办事,那么这个社会也就和谐了,那么这个天下,也就是爱的天下了。
        之所以要遵循礼乐,那是个不断提醒自己,不断加强自己修养的过程。其实这么做,也是应该的。我们说我们要孝顺尊敬自己的父母,那么我们和父母对话,是不是应该有一定的规矩要遵循呢?从古到今,这规矩是在简化,但是,再怎么简化,相应的规矩还是要的嘛。对父母说话,总是不能象对平辈,更不能象对晚辈那样。
        中世纪的欧洲洋人,其实也是这样的。泥腿子小百姓,见到贵族老爷,得称呼说,我的主子。My Lord。如果见到英王,那就得称呼赞美说,充满恩赐的您啊。Your Grace。瞧见没有?一般领主老爷和国君的称呼都不同。当然,洋人没整出中国那么细致繁琐的上下尊卑规矩,要不说是蛮夷嘛,嘿嘿。
        就算在今天,洋人也一样有自己的尊卑规矩。就算所谓蛮夷中的蛮夷美国,小学生入学,小学生守则里就说,不能直呼老师的名字,得加尊称。
        孔子超越其时代的伟大之处,在于有教无类。在孔子之前,能够受教育的,那都是贵族子弟。我这样的泥腿子想进学堂,门儿都没有。遇到孔子就好办啦,只要俺能交的起学费,能献上几条猪肉鱼肉啥的,那么孔子就愿意教俺。所以后世尊称孔子作“万世师表”。
        孔子另一个伟大之处,是在于他并不相信暴力,刑罚能够真正的把天下变好。关于统治方法的见解。孔子认为,作统治管理的,应该带头守规矩,守信用,用道德伦理来教化民众。让民众有良善的道德理念,才是一个美好社会的真正保障。这确实是一个很伟大的见解。迷信民主,迷信制度的人们不要忘记,纳粹德国,拉美的皮龙将军那些,可都是标准的民主制度的产物。人类社会所有的制度,法律,都是由人来执行操作的。人的道德观,价值观,是非标准,才是真正的决定性因素。当一个社会,绝大多数民众的世界观扭曲的时候,一人一票,选举希特勒上台,那完全可能发生。如果一个国家,绝大多数民众的世界观道德观,都是良善的。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政府,能邪恶到什么地方呢?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16 19:35 
TOP Posted: 01-20 21:09 #4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73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

        孔子之外,春秋时代另一个比孔子更牛,牛到看透了一切,骑牛西出函谷关,不知所踪的超级大牛人,老子。传说孔子曾经问周礼于老子。而在老子看来,孔子所提出的恢复周制,追求天下治平,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那就叫很傻很天真。
        老子认为,百姓真的要过好日子,那必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其实也好理解啊,国家越小,统治者力量越小,那么百姓的日子也就越好嘛。另一方面,老子又主张无为。无为又是啥意思呢?就是统治者不要自以为能够替百姓谋幸福,只要不剥夺限制百姓谋幸福的权力,百姓自然而然能过上好日子。
        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几次所谓治世,其实都是老子思想的贯穿,文景之治啦,贞观之治啦,康乾盛世啦,其共同特点,都是统治者不替百姓谋幸福啦,不规划设计美好蓝图啦,不搞大工程啦,无为,修养生息,减少赋役。老子的政治主张,其实是类似洋人政治学思想里的小政府,自由市场传统。
        老子和孔子的主张,其实都没有得到当时各国国君的认同。这两派学说的共同特点都是,以民为本。孔子是追求一个君礼臣忠,父慈子孝,兄谦弟恭的大同天下,通过各阶层的人都守各自的本分,都提高自我的道德修养,以达到仁爱的世界。而孟子则更是明确地说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民众的福祉才是最重要的,国家则是次要的,而国君则是三者中最不重要的。
        老子就更夸张啦,别为我们小百姓谋幸福啦,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国君势力越小越好。追求文成武德的君王们,怎么可能接受这种主张。
        真正在春秋战国时期被各国君王们广泛采纳的,是法家的主张。法家的思想,是一个演变的过程,其中集大成而著书立说作系统性阐述的,是韩非子。
        法家的主张是以君权为本,通过变法,富国强兵。法家的思想,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条。首先是要废除封建制度,建立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废除世袭贵族,消除可以抗衡君王的封建贵族势力,树立君王权威。
        其次,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垄断和管理。民弱则国强,国强则民弱。一方面国君必需赚到大钱,才可以养军队,另一方面,民众必需穷困,才便于治理,同时也更容易有建立军功的渴望。最早的法家人物是齐国的管仲,他不仅加强国家的商业垄断,而且很有创意地把娼妓业给国有化了。旧社会的妓院里,有的是拜猪八戒的,希望男人们都好色。有的是拜梁红玉的,希望能够有个好出路。而有文化档次的,那就得供奉管仲,因为他是娼妓产业化的第一人。嘿嘿。
        第三,通过法令刑罚约束民众,包括之前的贵族,唯有君王独尊。
        第四,钻研权谋诈术。这是所谓的“帝王之术”,以便君王能够驾驭群臣。
        简单介绍完儒家,道家,和法家之后,我想说说一直被鄙视的杨朱。
        在现代人而言,西方文明传统是发展出个体的人文主义,而东方文明传统,以儒家为代表,则是集体的人文主义。但是事实上,在先秦的百家争鸣时代,则也出现过个体自由权力的萌芽,主张“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杨朱。
        据说杨朱早年曾经拜会过超级大牛老子,因此也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他主张个人的自由,不可以被国家所约束。所谓为了大多数人的幸福,剥夺一个人的自由,是邪恶的。如果每个人都不需要为天下人作奉献,真的每个人都这么做到了,那么天下也就是治世啦。换句话说,只有从保障每个个体的自由出发,才可能真正追求到太平天下。这说法,简直就是西洋人的自由主义思想嘛。杨朱当然遭到当年包括墨子孟子在内各学派的围殴,留下一个被人鄙视的“一毛不拔”的成语之后,消逝在中国历史的长河里。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16 22:26 
TOP Posted: 01-20 21:30 #5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73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

        回过头去看封建贵族时代,我们可以总结出几个特点来。

        首先,封建贵族时代,是一个阶层社会,家庭出身,决定了一个人所处的社会阶层地位。社会下层的小百姓,是没有向上爬的机会和可能的。在孔子出现之前,受教育的机会,都几乎没有,怎么往上爬嘛?简单的说,贵族的娃永远是贵族,泥腿子的娃,世代是泥腿子。大家还记得周朝初年的周公旦么?普通诸侯国的下属贵族,叫卿大夫,周天子的下属大臣,当然要高一级,叫公卿。周公就是服务于周天子的一个官职,当然周公在周天子的直属领土之内,也有他自己的“家”,叫周城。周公旦是第一位周公,他的子孙一直到东周时代,还是周公,其中最出名的,当然是国民暴动之后,和召公一起摄政的周公,后人管这个周公叫周定公。而另一方面,贵族家庭的子弟,除了继承家业的嫡长子,除非周天子又扩大疆域啦,又侵略征服了这个蛮,那个夷的,那么这些贵族的娃,才有可能被封到自己的领土。其余绝大多数,也只能往下滑,沦为士人,甚至庶民。

        从现代人的眼观去看,我们当然会觉得这种家庭出身决定社会地位的制度不公平。但是,身处在当时的庶民们,因为传统和环境,并不觉得自己的处境有多么糟糕,也不会什么“非分之想”。说一个外国的故事,当年英美战争,英国人想到一个削弱美国国力的办法,解放黑奴。结果呢?不少被解放的黑奴居然还不愿意,自由?自由是甚摸?主人对我不错,我衣食无忧,这自由了,我靠啥生活啊?他们一时还转不过弯哪。

        心态很关键哦,只要心态没有了“非分之想”,过个小日子,封建时代的小百姓其实还成。封建时代的统治管理,那其实是相当粗放的。只要小百姓按规矩纳粮服徭役,贵族老爷们基本放任不管。想管也管不来啊,那时候的统治体制小。你就算在马路墙上写一句,齐国君是王八,国君也查不出来是谁干的。后来法家兴起,各种产业国有化,经济都由国家计划干预,一来二去,国家有钱了,才能雇佣营运其更大的管理体制,加强对小百姓的管理。

        战争规模也小,打仗也主要是贵族老爷和他们的士的事情。封建时代国与国的战争,就是国君带着自己的家丁,下面的大夫们也带着自己的家丁,一起去打仗。打仗那可不仅是技术活啊,乡亲们,那可真是高消费的运动。马匹,车辆不说,兵器,盔甲护具,那可都是要花钱买的。古时候打仗,这些都必需自己装备。历史上记载的,第一次大规模完全由国家提供装备打仗的军队,是出现在汉武帝时代。当时打到壮丁不够用了,囚犯都派上前线啦,国家当然得配备他们武器装备。

        战斗的技术,御马的技术,打战绝对是个技术活。那都需要培训的。封建贵族时代,是军事贵族时代,全人类都这样。周时代的士人一样的,那必须得是猛男。看看孔子教导的六艺都有啥?射箭和驾马车,那是作合格的士人必须的。士人不习武,那是明朝搞出来的为的是皇权巩固,我们会在后面阐述。

        作战的主体,就是贵族老爷和他们手下的士人。贵族老爷们作战勇猛,那是必须的,因为那是他们在捍卫自己的,或者抢夺别人的家产。看看屈原,屈原多悲愤啊,国要亡国啦,家产要没啦。我要是贵族,我一样着急啊,国破家亡啊,楚国要是被灭了,那我不就成了泥腿子了吗?

        对泥腿子来说,心态就不同。换谁作老爷,对我的生活有影响么?跟着去打仗的国人们,其实都是打酱油的,作战再拼命,又怎么啦?打完回家,不是照样种地或者作小买卖吗?作战其实就是贵族老爷和士人们在打,他们要是打败了,乡亲们就一哄而散啦。

        战争规模变大,并且变的血腥残酷,是各国开始法家变法之后的事情。强国弱民,第一个养得起成规模的军队的国君,就是管仲辅佐的齐桓公。而且到后来废除封建贵族,不论出身,论军功赏罚升迁。那泥腿子们打仗就有积极性了,尤其是变法最彻底的秦国,打仗割一个脑袋,那就是军功,就能改变自己穷困的生活啦,那秦兵作战当然勇猛。

        其次,封建贵族时代,统治阶层内部的贵族们,是一个事实上的共和体系。共和是什么意思呢?一般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兰西共和国,这些没有君王的,权力属于人民的国家,叫共和国。另一方面,在现代政治学上,民主和共和,则是两条路线。所谓的民主的路线,就是代议民主,少数服从多数,势力小的听势力大的。所谓的共和路线,虽然必需走代义民主的道路,但是尽量从法律制度,代议制度,国家制度上,制约绝大多多人的民意。人民都是正义的?谁说的?被民意所杀害的苏格拉底,耶稣基督,被民意所推上台的希特勒,都深刻地教训了俺们,有的时候,绝大多数人的民意,可能导致“多少人的暴政”哦。共和,就是大家相互之间商量,谈判,直到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结论,也可以说大家作一定的妥协。并不是追求一方对另一方的压制。

        其实不难理解的啦,封建贵族时代,类似大小股东合伙作买卖。国君对诸侯,诸侯对下属的卿大夫,抛开周礼制度不说,本事的实力悬殊也不大。并不存在上级实力绝对超越下属的情况,贵族阶层内部,上下之间,平级之间,各方力量不存在悬殊差距。大家只能是靠讲规矩,讲道理来解决问题。实在讲不通要动手打,那也得是有“大义名份”支持,合乎道义,以赢得众人的认同和支持。
        满清入关之前,其实内部决策,也是个部族领袖们的共和制度。

        最后,封建贵族时代,是一个契约精神时代,看重大义名分的时代。现代人常会说,中国历史上缺乏“契约精神”,这么说有些太简单。

        所谓契约精神,就是大家守规矩,讲信义,按大家约定的合同章程办事。而旧中国,当然也有痞子混混,那个国家没有?不能因为这些刁民或者说小人的存在,就说中国人不守信用。其实旧中国的买卖人,吃饭靠的就是守信用。信用毁了,就没法混啦。当年反而是洋人的混混,利用中国买卖人守信用的传统,欺诈中国商人。中国旧商人,餐馆里,茶楼里,大家坐下来谈妥了,一握手,那就算是买卖成交啦。洋混混就利用这个,忽悠完中国商人,然后耍赖不认账,如果双方对簿公堂,当然是中国商人吃亏,空口无凭啊,洋混混就可以趁机压价买入。当年就是有美国记者,看到上海的这一丑陋现象,写了个报道,“冒险家的乐园”,从此旧上海有了这个别名。

        所谓中国缺乏契约精神,应该是说,在皇帝和下属之间,朝廷和百姓之间,没有这个传统。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17 14:35
TOP Posted: 01-20 21:50 #6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73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

        但是如果我们回过头去看先秦的封建贵族时代,我们一样可以看到契约精神的萌芽。
        咱们听说过会盟,会盟是啥?那不就是大家伙坐下来,定合同嘛。这里我们说说两个小故事。

        当初通过管仲变法强国的齐桓公,强大起来,侵略鲁国,鲁国三战皆败,只好停战求和。齐鲁两国会盟于柯,鲁国的谈判代表曹沫,乘人不备,突然就拔出匕首,揪住齐桓公,逼着齐桓公把三次战役所侵占的土地,归还给鲁国。生死关头啊,齐桓公也就只能答应了。会盟结束后,齐桓公也不敢反悔,把土地老老实实按盟约规定,还给鲁国。因为管仲告诉他,如果不守信用,那么这天下诸侯,就不尊重您啦,不会再听从您的啦。至少在当年,君王还是知道,盟约的神圣性。

        另一个故事,是成语故事,债台高筑。当年周赧王想复兴周天子的声威,号召各诸侯国合纵,一起讨伐秦口。可打仗要花钱的啊,那里去筹钱呢?于是就向国内的有钱人借钱,答应打赢了拿战利品作投资回报。听着熟悉吧?封建社会都这样,当年洋人的贵族老爷要出门打仗,也是向领地里的城里有钱人借钱,借到后来玩到还不起啦,领地里的城市就独立自治啦,贵族老爷拿自己的主权还债。这个传统发展到后来的近现代的欧洲,就是发展战争公债,打仗,那就是投资作买卖嘛,嘿嘿。这在皇权社会,那是无法想象的事情,皇上要打仗,还要向大款借钱?借钱也就罢啦,要得说这周天子点背,好不容易借到钱,合纵居然失败,别说利息还不起,本钱都不够还啊。债主们追着要债,周赧王只好躲在一个高台上避债。当年明国的巨富沈万三,要是知道历史,估计得豁出去投资时空穿梭机,穿越回封建时代,嘿嘿。
        所以说,其实在中国的先秦时代,在封建贵族统治时代,中国也曾经有过契约精神的存在。

        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特点,决定了,统治阶层不至于太过依仗拳头大说话。 欧洲和日本,在跨入现代社会之前,都有着漫长的封建社会。而且他们的封建社会统治阶层还更多约束,他们各自还都有世俗军事贵族之外的宗教力量。日本有天皇,欧洲有教皇。反正就是各种力量相互制衡。谁也不能简单地靠武力压制别人。
        代代相传,历经千年,看重大义名分,看重契约神圣的传统,就深入人心。厚积薄发,为日后进入现代社会,预备了比较好的社会传统。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17 14:38
TOP Posted: 01-21 10:12 #7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73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

        2. 中央集权的皇权时代-秦至清国(公元前221年-1800年)

        公元前221年,靠法家思想变法强国的秦国,横扫六国,建立起第一个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国家。秦王所取得的成就,那是超越了以前所有的人类,天下尽归一人所有。显然再称“王”是不合适的啦,名不正,则言不顺嘛。周的最高统治者是王,周是封建时代。可是秦的最高统治者,权力显然是远远超越周天子。功绩超越三皇五帝,那么就叫皇帝吧。废除封建制度,开创中央集权郡县制度的秦王,从此成为始皇帝。

        后人对于始皇帝的功过评价,1949年,是一个分水岭,前后截然相反。

        始皇帝干的事情都摆在那里,怎么会出现这样相反的评价呢?这就牵扯到世界观,价值观啦。标准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当然同样一件事,会可能出现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啦。

        中国历史上,后人在评价前朝作为的时候,还是以民为本的,看一个皇帝好坏与否,看的是黎明百姓的福祉。皇帝的合法性,在于替天行道,牧养百姓,不能本末倒置嘛。

        如果从所谓留给后人的遗产云云,来作评判的标准,那就更荒唐啦。只看结果,不看过程手段,这种价值观如果成立,那么就可怕啦。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强奸了一个女人,若干年后,那个女人的后代中,出现了一个对人类文明作出贡献的。那么人们是不是要歌颂当初那个强奸犯?今天的中国,纳入世界文明体系,直接的起源,是西方列强用武力强行打开清国国门,从此中国人开始被纳入现代世界文明体系,接受各种思想。难道我们可以说,当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压迫和欺凌,是正当的?

        有兴趣的亲们,可以去看看大文豪郭沫若先森,在1949年之前写的文章哦。蒋介石要作始皇帝!这是郭大文豪所讽刺批判的。在当时的读者而言,旧中国教育出来的价值观体系里,始皇帝,那就是祸害百姓的坏枣嘛,嘿嘿。

        始皇帝以法家思想立国强国治国,其作为可以总结为各种统一和各种奴役。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17 20:23 
TOP Posted: 01-21 10:29 #8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73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

        秦始皇统一了各国文字,确定小篆作为全国通用的文字;统一了全国使用的马车的车距;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制度,也就是长度,体积和重量的衡量标准;统一了全国使用的货币;从此中国真正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先秦时代的中国,更类似于中世纪时期的欧洲神圣罗马帝国。
        当然也要统一全国的思想,焚毁除秦国外各国的历史书籍,至于史书外的其他书籍,由秦国政府保管。民间书籍一律焚毁,只允许保留农业,技术,卜筮和医药书籍。并且活埋了数百位敢于公开歌颂孔子的儒生。

        法家理论的精髓之一,是民弱则国强,国强则民弱,必需要使得百姓处于困苦状态,方能便于统治,同时也更易于驱使百姓建立功勋。
        秦始皇大征徭役,开始全国范围的各种建设,修建全国范围的驰道,以便秦始皇巡视天下。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和陵墓。同时南征北伐,扩张版图。向南侵略征服百越地区,也就是今天福建广东广西一代,最南一度占据了今天越南的北部。向北和匈奴的战争,僵持之下,修建长城,作为防御工事。在民间流传后世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是对秦始皇暴政的控诉,可以说,长城的每一块砖石,都凝聚着百姓的血泪。

        暴秦的统治并不长久,在秦的恐怖暴政之下,陈胜吴广首先带头反了。

        中国的历史教育中,因为是某主义的世界观教育,把人类历史按所谓生产关系进行划分,把人类社会,按所谓阶级进行划分。因此中国历史上,充满了所谓的农民起义。事实上,如果从领袖人物的身份来作判断,中国历史的各种成规模的叛乱,造反,几乎找不到真正的农民带头造反的。毕竟要组织统御一个队伍,还是需要一定的组织才能和技巧的嘛。如果要说以参加者以农民为主,把这些造反,说成农民起义,那其实可以说的通。因为中国历史,那本来就是农业社会的历史,所有民间的造反,叛乱,主要的参与者,当然只能是农民。可是逻辑标准要一致,如果真的要遵循这个标准,那么红军又居然不是农民起来了呢?

        更重要的是,起义这个词,是价值判断,是正义的诉求。在这个教育目标下,中国历史上诸多民间反叛所带来的血腥野蛮的屠杀好破坏,都被有意识的给和谐掉了,嘿嘿。
        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包括各地旧贵族在内的各股势力也趁势而起,各举义旗,共同推翻暴秦。

        暴秦二世而终,之后是各势力间为争夺中国皇位的战争,最终秦国亭长出身的刘邦获得胜利,开创了汉朝。

        汉朝刚建国的时候,是有过恢复封建制度,还是继承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的争论。最后刘邦皇帝还是剿灭了分封出去的异姓君王,只保留了些同宗的诸侯,并且到景帝的时候,最终削弱剪除。

        从此,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成为中国的传统。毕竟作唯我独尊的皇帝,比作封建社会的天子,要有诱惑的多,皇帝的权力大的多,而且潜在的威胁者也少多的,嘿嘿。

        因为暴秦的前车之鉴,法家思想的名声是臭遍满大街啦。汉朝建国之初,基本采取的是老子的思想,无为而无不为。对外,尽量的息事宁人。在南面,对福建广东广西一代的南越国,停战讲和。在北面,对咄咄逼人的匈奴,则是采取低姿态,用女人和财宝,换取和平。应该说,文帝和景帝,都是爱百姓的好皇帝,不惜屈辱自己,而体恤百姓。毕竟向匈奴进献公主和财宝,那是皇家的耻辱,而且委屈的是自己的公主。

        对内,则是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减轻民众的负担,让百姓休息,而皇室则力行节俭。

        通过汉朝初年的黄老无为政策,中国皇权社会引来了第一个被后世赞誉推崇的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不与民争利,不仅使得民间富庶,反过来,国家也慢慢因而强大起来啦。赋税再轻,百姓还是在纳税纳粮的嘛。据说国库累积了上亿的铜钱,因为放的太久,串钱的绳子都烂了。

        国家有钱啦,汉武帝就要得瑟啦,要追求雄才霸业啦。

        发展至今,中国历史,两个重要人物,深刻影响后世。第一个是秦始皇,开创中央集权的皇权时代,第二个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武帝,从此山寨版的儒学,汉儒,成为中国主流思想。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17 22:41
TOP Posted: 01-21 10:49 #9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73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

        发展至今,中国历史,两个重要人物,深刻影响后世。第一个是秦始皇,开创中央集权的皇权时代,第二个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武帝,从此山寨版的儒学,汉儒,成为中国主流思想。

        董仲舒是个能来事的博士,他融合了阴阳家,法家,和儒家思想,创造出汉儒,呈现给汉武帝。

        先秦的儒家,孔孟之道,注重的是阐述周礼,规范家庭伦常,主张为君者要以仁爱而不是以刑罚统治百姓,要通过自己的表率,和对百姓的道德教化,治理国家。

        而汉儒则是主张三纲五常,所谓五常,是仁义礼智信,是人们的行为标准,这是对先秦儒家思想的总结。问题是出在了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是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在这里,儿子对父亲的孝敬关系,被扩展到了臣子对皇帝的关系。在孔孟时代的儒学,君臣之间,是一种对等的雇主与职员的关系,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种有条件的服务关系,被汉儒抹杀了。君臣关系,甚至更重于父子关系的血亲伦常,成为了一个道德概念。

        在政治上,汉儒一样吸纳了法家思想,主张盐铁产业国有化,主张用酷刑管教约束百姓。

        在神学上,汉儒吸纳了阴阳家的思想,提出天人感应。意思是说,皇帝是奉天命牧养百姓,如果皇帝作的好,则天降祥瑞。如果百姓受苦,上天则会降下灾难,以示谴责,皇帝必需下罪己诏,思过悔改。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所演绎的儒学思想,作为治国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汉儒作为选拔官员的考察依据。要想当官,那就只能学习儒家的学问,接受汉儒的灌输啦。从此两千年,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

        有了文景之治积累的国力,又有了儒学作为统治规范百姓的理论,汉武帝开始倾尽国力,对外侵略扩张,而百姓则愁苦不堪。

        从汉武帝起,皇帝们兴了又亡,不论朝代的更替,儒学都被尊为教育选拔官员的唯一学术。但是孔子所追求的治平世界,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达到过。
        直至宋朝的出现,中国或许可以说,是最接近孔子乌托邦的时代,也是中国皇权时代的最文明辉煌的时代。

        我们先从宋朝的科举制度开始说起,说说泥腿子家的娃,真正有出人头地机会的时代

        从秦废封建开始,如何选拔官员,一直是历代皇朝所面临的挑战。皇权时代,国家是皇帝一个人的产业,如何能雇佣到有能力的官员,建立起有效的官僚管理体制,历代皇朝一直在摸索。

        汉朝使用的察举制度,也就是官员推荐选拔人才。人当然都有私心的,就算朝廷树立起各种监督机制,我推荐你的娃,你推荐我的小舅子,总是必然的趋势嘛。一来二去,就形成了所谓的豪门,寒门的传统。高干的娃作高干,基层干部的娃作小官。世代把持高干位置的豪门,形成庞大的势力,直接威胁到皇权。

        三国时期的曹操,本人是寒门家的娃,试图打破这个制度,提倡不问出身,唯才是举。最终在官僚集团的压力下,结合家庭出生和个人才干,确立了九品中正制度。由各层官员,根据这个,推荐官员候选人,最终由国家考核任命。

        寒门建立的曹魏,最终被豪门世家的司马氏所建立的晋朝所取代。九品中正制度,就成了制度化的门阀制度。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高干家的娃,不可能作小官。小官的娃,不可能往上爬。家谱成为一门大学问,以防有寒门子弟冒充世族出身。

        门阀制度,和封建贵族制度的根本区别是,门阀缺乏大义名分,在法理上,官员是皇帝的雇员,只是为皇帝服务。

        但是门阀制度化之后,这些高干子弟把握了天下,皇帝倒成为了一个空架子,成了被豪门操纵的傀儡啦。

        隋唐开始,确立的科举制度,是个有效的制度,希望能够避免豪门政治出现,威胁皇权。

        理论上,这是个有效的制度。但是因为时代背景和隋唐科科举制度本身的问题,真正的底层子弟依然缺乏上升的机会和空间。

        首先,受教育,那还真是高消费啊。就说书本吧,普通人家那里消费的起?都说古中文里多通假字,啥叫通假字?不就是错别字嘛,嘿嘿。造成通假的原因,是在印刷技术普及之前,书籍是靠工匠刻写,或者抄写的。那些抄书的工匠,本人的文化程度就不高,就依样画葫芦那么照着抄,不太明白文章的意思,自然容易出错别字。时代背景决定了,受教育,那还得是有钱人的消费。

        其次,唐朝的科举制度,有个缺陷,考生的名字,是在试卷上的。那么就存在考官的操作空间啦,你懂的,嘿嘿。能够影响到考官的,当然主要是体制内的高干啦。那谁谁,我二姨的儿子,叫啥啥,今年考科举啊,照应照应哦,亲。

        最后,唐朝的科举制度考取的,其实只是进入官僚体制的选拔考试。大诗人王维,能读书啊,考上状元啦,从八品下,嘿嘿。唐朝的科举,其实不是选官僚,而是更类似选基层公务员,进官僚体制而已。

        所以隋唐的科举,并不能真正的压制世袭豪门的势力。当然,毕竟是给寒门,平民子弟打开了门。虽然被压制,寒门家的娃也逆势顽强增长。到唐朝后期,寒门势力甚至已经壮大到可以和豪门叫板啦,爆发了牛李党争。世代高干子弟的娃,和新进的寒门子弟,分开站队,大打出手,嘿嘿。

        这里顺便说一下,在旧中国的汉字语境里,党,是个贬义词。君子不党嘛。啥叫党同伐异?就是勾结自己一拨的,去打击欺负和自己见解不同的人。说这党那党,那都是后人或者旁人,贬义的说法。

        所以大家注意看,在晚清的时候,大家一般自称“会”,这“少年中国学会”啦,那“兴中会”啦。党,政党成为中性词,是民国之后,现代化过程的产物。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18 12:48 
TOP Posted: 01-21 11:10 #10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73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

        旧社会私塾里启蒙的小朋友,一般先被教会一首童谣:文章教尔曹,天子重英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楼主写帖子灌水的名字,就来源于此,大家一起能把仁爱之心再找回来,嘿嘿。

        这首诗,就起源于在中国古代,读书人,包括小百姓,生活最美好的时代,宋朝。

        许多中国人对皇帝有着两种迷思,一是对圣明皇帝,对超人的期盼和依赖,期盼皇帝能够是超人,也可以说,不是正常人,嘿嘿,这个事情,我们在前面大禹治水的故事里,已经说到啦。二是以为皇帝既然是超人,超人就会精分。什么叫精分呢?,就是精神分裂症嘛。对所谓的坏人残酷无情,对所谓的民众仁爱。事实上,正常人和精神分裂者的区别,就在于精神分裂者明显的缺乏逻辑的一致性。正常人作事情,大体而言,其行为方式,是一致的。大家看到某人对一群人表现出残酷无情,同样的,他对别人,也是如此。皇帝不是超人,不能期盼超人,也不应该用超人的标准去要求他。皇帝也不是精分,不要以为皇帝会对一些人冷酷残忍,对另一些人,或者说,民众百姓,仁爱宽容。

        宋朝的创立者赵匡胤,处事仁厚,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很让后人感动。皇朝时代,开国皇帝杀功臣,是中国历史的普遍现象,以避免权臣威胁到皇家的权威地位。而赵匡胤则则采取温和的作法,逼退功臣,让他们颐养天年。这样一个仁厚的开国皇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接近孔子乌托邦的皇朝。

        宋朝的基本国策是,偃武修文,允许思想学术,商业,百姓生活各种自由。

        宋朝开始有意识地压低武人的地位,以免出现武将势力作大。
        同时改进唐朝的制度,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提高其公平竞争程度,真正向全社会开放,扩大社会下层子弟的考取机会,以避免豪门权臣势力重现。不仅取消了财富,声望的应考限定,而且对偏远地区的考生,朝廷负责其赶考路费。这一点其实很重要啊,对于穷地方的娃,考科举,那是改变其人生的唯一捷径。
        宋朝的科举,采取了糊名,誊录,锁院,和集体阅卷的措施,以避免作弊。也就是说,考卷上,不仅不再出现考试的名字,而且考卷由专人抄写好再给考官考评,以免考官认出考试的字迹。考官都是临时得到委派,并且由多人达人,和考生一起,封闭在考场内,隔绝与外界联系。
        不同于唐朝的科举,宋朝开始,中了进士,那就直接是官员啦。

        科举制度的完善,直接从制度上,避免了豪门世家的形成,所谓“富贵不过三代”的民间俗语,就出自宋朝。大官的娃,不见的就是大官。泥腿子的娃,只要所谓祖坟冒青烟,考上科举,那就一步登天啦。皇帝以下,全社会的上下阶层流动,开始了良性的上下循环。
        其实同质封闭的系统,容易导致死水一潭,全社会上下阶层的流动,才更容易保障多元化思想的碰撞,进而具有活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全民参与的政治,应该是比豪门世家政治更好,更有效。

        中国古时候的学校,从孔子时代,就是两个体系,官学校,和私学校,孔子教授学生,那就是国家体制外的私学。到了宋朝,国家除了建设中央,州和县的三级官学之外,以“赐匾”,“赐书”,“赐学田”的手段大力鼓励资助私人办学,大规模的私立学校,书院兴盛起来。
宋朝对读书人的优厚的另外一个地方,则是不杀士人。据说是宋太祖的遗训,世代不杀士人。虽然不可确考其出处,但是整个宋朝,士人从不被处死,却是不争的事实。甚至贪污犯,按律法当斩的,也仅仅是面部刺字,发配了事。
        中国历史上,因思想言论而杀人,从秦朝开了先例之后,不绝于历史,到明清两朝,更是发展到极致。唯独在宋朝,庙堂之上的官员,还是在野的学者,放胆畅言,而无性命之忧。当然,必需友情提醒哦,亲必需是考取功名的士人,才有这个不死的特权,嘿嘿。

        在社会管理上,宋朝一样是无为的倾向,确定土地私有,有恒产者有恒心,土地买卖自由,不限制土地兼并,并且不限制人口自由迁移流动。
        城镇化达到古中国的顶峰。在古代汉语里,市,本是就是集市的意思,商业的空前繁荣,民间自然形成各种镇,成为当地的商业,手工业中心。一般的集镇,由当地士绅进行组织管理。而十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在北宋末年,达到四十六个。开封更是成为全球在工业文明时代之前,最为繁华的巨型都市,巅峰时期的人口超过一百八十万,甚至超过曾经的所谓永恒不朽之城,罗马。就算在南宋时期,杭州一样是一百二十万人口的巨型都市,毫不逊色于同时期的伊斯坦布尔,大马士革那些巨型都市。
        宋国朝廷的无为,表现在各种自由,宵禁,坊市的城市管理都被废除,夜市,晓市都出现啦。小百姓们的娱乐业也空前发达,说唱,戏剧,杂技,武术表演等小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都兴起于宋朝城镇的勾栏瓦舍。

        这里顺便说一下,今天所谓的四大名著,在旧中国士人而言,那都是低俗读物,反正是不登大雅啊,嘿嘿。这些白话小说,除了旧中国所谓的淫书红楼梦之外,都是起源于话本,话本是啥?就是讲评话的说书艺人的剧本嘛。三国啦,西游啦,水浒啦,那些都是来源于宋时的话本。本来就是俺们小百姓,下里巴人喜闻乐见的嘛,嘿嘿。
        那么旧中国的阳春白雪是啥?青楼文化哦,诗词歌赋哦,射虎哦,投壶行令哦。旧中国有个不好的地方,就是妇女地位低,受教育的机会少。唯独是高级妓院里的妓女们,接受过系统的文化教育。也只有她们能拿到诗词之后,把诗词歌赋给用艺术手段表现出来。也只有她们,能和士人们骈四俪六,大掉书包,嘿嘿。
        亲们不要把今天的妓院发廊那些等同于旧中国的青楼。当然也有给钱就交配的低级妓院,但是高级妓院,那就是文人的社交场所,诗词唱和,抚琴歌舞,那是旧中国士人的文化娱乐。这个传统,在今天看来,当然显得不那么文明,可是这就是旧中国的传统哦。
        包括晚清上海的四马路,福州路,后世所谓的书店一条街。在当初,一边是出版社报社,另一边就是书寓,高级妓院。用个类比吧,许多时候,旧中国文人去青楼,那其实就和今天时尚达人去星巴克聊天玩耍差不多,嘿嘿。

        宋朝的繁荣,表现在方方面面,科技,商业,手工业,文学,艺术,学术思想,对外的交往,都是中国历史的最顶峰,甚至可以说,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今天的人流行量化指标,而且喜欢比鸡的屁GDP。那么咱们说说几个数据。
        中国历史上,占全球经济总量比重最高的时代,出现在清国鸦片战争之前,当时清国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的33%左右。但是不要忘了清国人口基数是四万万人,一人均,就知道清国民众不那么富庶啦。1820年,清国人均GDP是600美元,而英国人均则是1250美元。
        而宋朝呢?宋朝的人均是450美元哦,高于西欧的人均427美元。

        这里顺便说一下,中国人的历史教育,一直是以西方为中心的,说到外国,那似乎只有西方,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在西方进入工业文明社会之前,人类文明科技的顶峰,是西亚的穆斯林世界,嘿嘿。有兴趣的亲们,可以了解了解些阿拉伯人,奥斯曼帝国曾经的文明辉煌。另一方面,一直以来,有种误解,中国古时候,是个农业社会,农业税收是国家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是在宋朝,由于自由的人口流动政策,和工商业的空前发展,工商税收,构成朝廷税收收入的绝对主体。以1077年为例,当年国家岁入7070万贯,而其中工商税为4911万贯,占70%。

        也许有亲问啦,有功名的士人日子好,城里的买卖人手艺人日子好,那不错啊,但是农村的穷人呢?
        在农村,宋朝也后来的明清一样,由基层自治。治理者是士绅阶层,宋朝以儒家文德教化民众,儒生自然有治平之志和行为。有钱人出钱,读书人出力,办社仓,备饥荒;办义庄,救助贫困,资助教育;办保甲,保护民众。整个宋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穷人铤而走险,造反暴乱,最少的年代。
        在我们结束介绍中国历史上最接近孔子追求的治世宋朝之前,我们再简单说一下,儒学思想的发展。因为理学,是直接影响了后代的明清两朝,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批判控诉的吃人的礼教,那其实就是明清时代的礼教,而其源头,则是宋朝时候的一个儒家学者,朱熹。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19 12:27 
TOP Posted: 01-21 12:23 #11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73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

        当我们之前简述中国历史的时候,儒家,法家,道家三家思想之外,另一个深刻影响中国民众的思想,佛教思想,并没有被提及。

        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在汉朝的时候,传入中国,随着佛教的传入,源自印度的雕塑,绘画,医学和天文学知识,也被传入,丰富促进了中国文化科技的发展。

        中国的传统,和欧洲一个很大的不同点是,中国一直是个世俗社会,而没有经历过欧洲的神权统治时代,中世纪。在中世纪,封建君王的合法性来自于教会的认可,而在中国,宗教领袖的地位,则需要得到皇帝的册封。包括宗教的教义教规,也要迎合朝廷。比如说,初期的佛教,不杀生,但是云游僧人乞讨化缘,人家给什么,就吃什么,包括荤腥肉类,而倡佛的梁武帝一说,好吧,那么佛教僧人就不吃肉啦。吃素,可以算得上是中土佛教的一个特色。起源,那就是一个皇帝,嘿嘿。可以说,在入境随俗这一方面,佛教是相当开放的。随着时间的发展,结合了中国本土的儒家,道家思想,在中国的佛教,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的佛教,嘿嘿。

        而且截然不同于欧洲中世纪和近代,中国的世俗皇权,并不规范管理民间的宗教信仰,虽然有过几次灭佛,灭道的宗教打压,但是那都没有形成主流。相对而言,皇帝更为忌惮的,是比较入世的道家。伪托老子而形成的道教,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组织叛乱暴动。从早期的黄巾军,到清朝的白莲教,都是源于道教。而对现世相对消极的中原佛教,一直让皇帝比放心。佛教在民间渐渐地扩散,得到民众的广泛接受。

        而真正一直排斥佛教的,则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儒家士人。一方面,儒家把家庭的传承,看作一个重点;另一方面儒生向来以积极入世,追求天下治平为教导,自然排斥消极避世的佛教。随着佛教势力的扩大,儒生的反抗也在加强。

        但是现实的问题是,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仅仅是个伦理的教导,在体系上,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观体系,根本无法真正的对抗佛家思想。

        在这种背景下,宋朝的儒生,开始形而上学的思考,构架起一个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其中的一个支流,就是理学。其代表人物,就是二程弟兄和朱熹,后世称之程朱理学。另一个主要的分支,则是陆九渊和明朝王阳明先生一脉的陆王心学。

        朱子是以“天理”作为其理性思考的起源,构架起其哲学体系。而理和礼的关系,朱子解释的非常明确:礼者,天理之节文也。意思是说,礼,规矩,就是天理的外在表现。用大白话说,如果孝敬父母是天理,那么就要循序对父母说话,处事的礼数,规矩,因为所谓的孝,就存在于这些礼数规矩之中。这是典型的“唯心论”的陈述。所谓唯心论,并不是一些人望文生义的跳大神,哈哈。唯心论,英文写作Idealism,现代有中文学者主张翻译作“唯识论”。是什么意思呢?所谓唯心论的认识论,是认为,人所理解掌握的真理,真相,客观规律,自然规律,这些英文里的“认识”idea是无法完全脱离其自身的感官经验那些的影响的。
所谓剥开表象看本质,那就是很傻很天真。因为本质就存在表象中,把表象完全剥离了,所得到的所谓本质,已经不是原来的本质啦。

        这里卖一些私货,嘿嘿。中国的教育,是从小把唯物主义这种世界观认识论,就灌输给了人们,从此许多人思考问题,观察世界,那就一直在这个套路之内。事实上,这些应该是大学里的哲学的内容啦。中初级教育,应该培训的是理性思维的习惯,批判性思考的习惯。

        另一个过早灌输的历史观,是进步历史观。哥白尼的伟大,不就在于他跳出当时人类的视角,跳出地球中心论,而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么?同样的,废除裹小脚,进步人士可以说,看,多美好啊,社会从裹小脚进步到放脚啦。另一种人是不是可以说,多美好啊,社会从裹小脚退回到从前,不裹脚啦。

        我并没有想硬性地灌输进步,还是退步历史观,嘿嘿。但是只是希望大家了解,有另一种人,像孔子,老子这样的人,会认为,美好的真理,其实是存在传统里,更古老的已经遗失的传统里,我们可以通过擦去历史发展的铜锈,把人类曾经存在过的美好理念,寻找回来。人和人,当初难道不是平等的么?嘿嘿。

        朱子进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事实上,这种说法,在逻辑上,也说的通啊。如果天理真是美好,而人欲真是邪恶,那么这种追求的方向,并不能说是错的。

        问题是在于,把朱子的学说,定为唯一的官学,并且把一个理论学说,演变成压迫人,甚至扭曲人性的礼教,这笔帐,恐怕不能都算在朱子身上吧?

        今天的某些中国人,对宋朝不屑一顾的原因,是在于宋朝文弱。甚至有人会说,那是中国历史上,充满耻辱的一个朝代。

        宋朝的文弱,可以说是宋朝皇帝有意而为之的。但是作为历史讲述,评价一个国家的好坏,根本的标准是什么?可不就只能是当时百姓的生活是否幸福么?

        如果拿今天的标准整个中国历史,那么完啦,整个就是一团漆黑嘛,一个男尊女卑,就让俺们这些爷们儿必需得异口同声地声讨,万恶的旧社会啊,万恶啊!当然是说在媳妇面前,嘿嘿。

        在这里必需批判伪史教育所导致的一个错误价值观。不和外国打仗,不武力侵略征服异国,谈的上屈辱么?屈辱的是皇帝,以及忠心耿耿的体制内的大臣们。对当时的小百姓而言,那里有屈辱?上赶着去打仗,帮皇帝建立雄图霸业,这不有病么?嘿嘿

        至少,宋朝皇帝有一点了不起,值得后人称赞。旧中国历史,女人地位一直低下。但是宋朝皇帝可以贡献财宝,从不贡献女人。就这一点,就比所谓的强盛的汉唐,要好的多。

        啥叫“民族大团结”啊?历史要能这么忽悠,蒙古人征服时期的奸淫,是不是也是促进民族大团结啊?

        历史就该老老实实地说,唐朝屈服于当时吐蕃强盛的军威,被迫贡献女人,贡献财宝。

        在这一点上,宋朝皇帝,绝对值得称赞。

        更何况,宋朝真的文弱么?大家必须知道,真正让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百姓自然会珍惜自己的生活方式。

        当年蒙古铁骑,可以算的上武功全球第一,征伐肆虐全球,如入无人之境。可是南宋百姓,楞就是死磕了六十多年,文弱?看看满清入关,不过数万铁骑,摧枯拉朽,横扫明国。百姓生活富足安乐的宋国,在抵抗外族入侵的时候,真的文弱么?嘿嘿。

        真要说宋朝的污点,当然也有。从宋朝开始,有些士大夫阶层,玩行为艺术,玩到有些个变态了,开始玩弄女人的小脚了。嘿嘿。

        歪楼啦,哈哈,赶紧写完皇权固若金汤的明朝制度,然后直奔乡亲们期盼的1800年,嘿嘿。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19 17:24
TOP Posted: 01-21 12:40 #12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73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

        1276年,元国大军攻陷宋国都城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宋皇朝末代皇帝 投降退位,从社稷宗庙皇位的标准来说,宋国亡国。

        此后不屈服的宋国遗民拥立新帝,继续抵抗。至1278年,元国军队总攻广东崖山。眼见大势已去,陆秀夫背负小皇帝投海自尽,赵宋皇族八百余人集体跳海自杀,后世估计此役宋军阵亡十万,海上尽是浮尸。

        以儒家文德而立国的宋朝,至此彻底灭亡。国君死社稷,大夫死众人,士死制。崖山海战,是中国历史真正令后人动容的亡国悲剧。

        所谓崖山之后无中国,不无道理。传统的儒家文明,可以说从此灭绝。传统儒家士人的风骨气节,也不复存在。

        一般来说,北方蛮族入侵渗透中原文明的,要么彻底归化中原,要么以中原文化为师,山寨出自己的文化,五胡十六国,北朝各国,辽国,西夏国,金国,都是这个路数,包括日后的清国。

        唯一的例外,是蒙古人建立的元国。蒙古铁骑横扫欧亚,是一个世界性的帝国,见识过东欧,更见识过当时最为文明辉煌的西亚。因此蒙古人立国之初,并不向往羡慕中原文明。后世中国文革中毛泽东称知识分子为“臭老九”,源头就在元朝,八娼九儒十丐,儒生的社会地位,处于乞丐之上,娼妓之下,嘿嘿。

        而且由于长期废弃科举取士制度,许多儒生为了生计,只能为俺们小百姓服务啦,不再阳春白雪,改玩下里巴人。戏剧,白话小说,这些以小百姓为服务对象的群众文学,出现了繁荣,三国演义啦,水浒传啦,那些都是在这个事情出现的。

        鄙视中原文化的元国,其实是相当另类的,对思想言论宗教,完全放任自由,丝毫没有抓紧宣传教育工作,嘿嘿。据说当年有人去官府举报仇家辱骂朝廷,朝廷居然也置之不理。

        元朝另一个特色是把国民分成四个尊卑阶层,一等人是蒙古人,二等人是最初被征服的西域和西夏国民,称为色目人,第三等则是以后被征服的金国国民,称为汉人,最下等的,则是最后被征服的宋国国民和大理国民,称为南人,或者说蛮子。

        和宋朝鼓励商业自由发展不同,元朝对盐,茶,农具,酒类等日用生活品实行国家垄断经营,并且对外贸易,也主要以官营为主。商业发展的步伐,明显缓于宋朝。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最为频繁的一个时期,来自西亚的科技知识大量传入中国,可以算得上中国历史上,一个科技水平飞跃的时代。日后明清家具业的兴盛,就得益于元朝的技术发展。也包括日后中国人所喝的白酒。

        白酒的制造技术,也是在元朝传入中国,当然也有人称是在宋朝晚期,就由阿拉伯商人传入。南方方言里,普遍说“吃酒”,起因是高纯度的酒精提取技术,是来自阿拉伯,在此之前,曹操对酒当歌,那还真是吃酒,酒糟酒饼都还在嘛,嘿嘿。

        中国的印刷技术和火药,也是在这一时期,传入西亚,进而传到欧洲。虽然德国人宣称他们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至少可以确定的是,西亚人的印刷技术,是来自于中国,嘿嘿。

        元朝的统治并不长久,权臣专权,管理腐败,压榨百姓等等问题,很快就恶化了,再加上天灾人祸,各地武装暴动频繁,最终于1368年,被明国北伐军队攻陷国都,元国灭亡。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19 22:24 
TOP Posted: 01-21 13:09 #13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73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

        明朝是中国帝国时代至今为止,皇权最为专制,皇权最为稳固的皇朝。一个真正贯彻法家思想的国度,君权独大,至高无上。

        明国被清国灭亡之后,许多体制和作法被继承下来,晚晴民国时代,左翼进步人士所批判的“万恶的封建传统”,其实是明清的文化传统。

        明国的洪武皇帝朱元璋首先是通过建国后的一系列屠杀,将辅佐朱元璋夺取皇权的文官武将屠杀殆尽,消除了一切对皇权可能构成威胁的体制内势力。

        此后,明朝开创了一个严密完备的政府管理体制,思想教育体制,社会管理体制

        首先,明朝取消了从秦朝开始的宰相制度,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报告。帝国时代,宰相作为官僚体系的行政首脑,不仅负责日常的政府体系运作,而且在客观上,是唯一可以抗衡皇帝专制的职位。相权对皇权的抗衡制约,从秦朝开始,历经一千六百余年,终结于明朝。

        沿袭元朝制度,设立官员监督机构都察院,巡视监督全国地方官员。

        另一方面则是开创特务政治,通过特务手段,对官员,社会名流和学者进行监视和管理。

        行政机构和监督机构分为两支,同时两支内又存在不同的体系相互制约牵制。

        在官员选拔制度上,明朝基本沿袭的是宋朝的科举制度,并且加以完善,以便明国各地,各阶层的子弟,都可能有通过公平的科举制度,进入官僚体制的机会。

        但是,明朝又对宋朝的科举制度,作了更改,简单来说,统编教材,国立学校。

        洪武皇帝看重教育的重要性,统一思想的重要性。“古昔帝王育人材,正风俗,莫不先于学校。”洪武皇帝这话,按今天的说法就是,皇帝要培养人才,要正三观,一定要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嘿嘿。

        首先,学校的教材要统一,科举考试的内容,标准答案,以宋儒朱熹汇集批注的“四书五经”为准。从此天下读书人要读书,首先要背熟朱熹版四书五经集注。这是从教育内容上统一思想。

        其次,光光教材统一,其实还有可能,坏和尚把好经给念歪了,带坏学生的可能性嘛,嘿嘿。所以学校也应该统一。各级官员的首要任务,是办理管理学校。明清科举制度和宋朝科举制度,另外一个根本的不同是,要考参加科举考试,必需先取得“生员”资格,也就是说,要进官学校读书,你才能考科举。宋朝流传下来的书院,都被并入官学校体制内,曾经一度兴盛的私学,书院,历经宋朝元朝,到明朝衰亡。后来由于官学积弊太深,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在一些大臣的倡议下,皇帝曾经允许过书院的,但是又多次以书院散布邪说为名,嘉靖皇帝曾经两次毁灭天下书院,万历皇帝治下,张居正也曾经尽毁天下书院,天启皇帝期间,魏忠贤拆毁天下书院。一直到明国末代崇祯皇帝时期,皇权形同虚设,国内书院林立。清国入关之后,继承了明朝的这个传统,乾隆皇帝更明令禁止私人创办书院。

        统一教材官办学校,统一模式教育灌输读书人之外。明朝另有一个开创性举措,自周以来,士人,总是有些特殊地位的,一般不怎么被当众体罚,嘿嘿。当然除了法家思想治国的秦朝,以酷刑苛法治国的法家思想里,君权高高在上,不存在士人的特殊地位。

        明朝盛行各种虐杀威吓官员之外,还开创了当众殴打刑罚。会在朝堂之上,当着众官员的面,把一个官员活活鞭打至死,也会当着众官员的面,把一个官员进行体罚,这叫廷杖。

        其实说到尊严,那真的是需要一个环境的,绝大多数人很难真的坚持威武不能屈的,楼主本人就觉得很难作到,嘿嘿。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孔子阐述的周礼里,一方面不能用衡量要求庶人,另一方面对大夫,也不应该用刑罚。在今天的标准来说,这种把人分阶层的区别对待,当然显得不公平。但是如果我们再深入想想看呢?

        当众刑罚的威力,除了警告他人,更直接的,是侮辱,剥夺尊严感和荣誉感。

        而官员如果失去了荣誉感和尊严感,那么这个社会会如何?其实一个最好的社会,是全社会各阶层,都斯文有礼,有荣誉感,有自尊。而最可怕的社会,则是全社会的管理阶层,集体失去了荣誉感和自尊。

        在明朝体制里培养出来的所谓儒生,就普遍性地存在着,在传统儒家标准而言,斯文扫地,廉耻扭曲的人。当然,他们是那个体制的产物,一个在统编教材,统一学校教育出来的,作官之后,习以为常了各种血腥变态的虐杀和侮辱,不仅不觉得可耻啦,而且还甚至奴性到觉得光荣啦,真的哦,真有人觉得被皇帝当众打屁股,倍儿有面子,这叫“忠心耿耿”哪,嘿嘿。

        我们可以看到明朝官员的一个奇特地方,会聚众斗殴,也就是一帮子人,围着人数少的政敌,打群架,群殴。而且还是在庙堂之上哦,亲们。

        这是什么样的一群奇葩啊?什么非礼勿行?参与斗殴的,丝毫不觉得可耻。事实上,明朝更加重了宋朝开始的对武人的压制,明朝那些个官员,小胳膊小腿儿的,也就是仗着人多,欺负人少的。哪,真要是按规矩来,单挑,选好地方,决斗。那我也不好说啥,仗着人多,欺负人少,那可不就是一群暴徒群氓嘛?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20 11:52
TOP Posted: 01-21 13:28 #14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73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

        管理百姓的,就是这样一种教育模式,这样一种官场体制所熏陶培训出来的官僚群体。

        在对于民众的管理上,明朝一样是加强统一管理。

        在经济上,明朝一改宋元两朝的重商传统,确定所谓“重本抑末”的国策,压制商业发展,压低商人地位。如果农民改行作工匠,或者作买卖,属于违法行为,被视作流民,立刻逮捕。

        对外,洪武皇帝开创中国历史的闭关锁国政策,禁止民间对外商贸交流,丝绸之路,从此断绝。

        对内,明朝沿袭元朝制度,把百姓分成三等,民户,匠户,和最低等的军户。这是世袭的户籍,军户为最低等,只有民户可以参加科举选士。同时创立里甲制度,对百姓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层层问责。百姓如果离家出行,必需取得官府批准的路引,否则属于违法。

        整个明朝的制度,就是一套覆盖到生活方方面面的精密体制。洪武皇帝希望通过这套复杂的思想教育管制,和官员管制,百姓生活管制,达到皇权的稳固。

        应该说,在明国建国初期,这套体制运转的还是有效率的,但是人类社会其实是无法科学量化,更无法进行科学化系统管理的。因为人不是蜜蜂,不是机械,存在有复杂性,都是人也不应该被像蜜蜂,牲畜,机械那样管理规范嘛。

        明朝运行到后期,种种管制,其实都形同虚设,商人有钱的,就居然公开穿起绸缎衣服显摆啦,嘿嘿。唯一一直有效的,其实就剩下皇权的固若金汤。

        明朝末期,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到达中国,带来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虽然引起当时少数士人阶层的惊叹,但是并没有引起中国士人阶层的真正觉醒。

        影响后世的家具制作业和戏剧业,以及茶文化,酒文化,也都兴起于明朝。今天中国所追求的许多所谓“国粹”,源头就在明朝。您要看更早的?嘿嘿,估计去日本,能看到些痕迹。

        另一方面,程朱理学成为官学之后,士人阶层开始将其制度化,规范化,深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日后新文化运动所批判的“吃人的礼教”。愚忠,愚孝,成为被人歌颂赞美的。

        比如牌坊,宋朝废弃官府的里坊管理制度之后,在宋朝,那不过是座装饰美观用的木门框,或者石门框,当然还带有路牌指示功能。是到了明清时代,牌坊演变成为宣扬表彰所谓先进人物事例的贞洁牌坊那些的。

        有些人是仇恨日本的,这种针对整个族群的仇恨和偏见,其实是不应该的啦,不过既然说到,我就稍微提一下。

        明国亡国之后,有不食清粟的前明遗民,避走日本,其中一位儒生,朱舜水被日本幕府内的权臣封为上宾,开书授徒,科普宋明儒学,愚忠这些糟粕,当然也被带过去啦,坑害了一批日本人,这也算报复了一下吧?嘿嘿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20 14:28
TOP Posted: 01-21 13:47 #15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73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

        洪武皇帝处心积虑所设计的制度,最大的问题就是在于,他太相信制度啦,他没有意识到,再完美的制度,也是需要人来执行的。他有意识教育灌输出来的成批奴性十足的大臣们,如何不可能想出办法规避,滥用这些制度?

        洪武皇帝的儿子朱标曾经劝告他,皇帝得是尧舜那样的贤人,大臣才可能是拥戴尧舜的忠臣。应该说,朱标太子的见识是不凡的,如果他不是中途夭折,也许能够扭转改变明国的体制和传统。

        虐杀和酷刑,包括什么监督制度,都不能阻止大明官僚对百姓的压榨。而且关键是,管理体制越庞大细致,管的到地方越多,官员权力寻租的机会也就越多。举个例子啊,在极端的情况下,小百姓啥都不需要官府批准,官员除了去明抢,还能怎么贪污啊?嘿嘿。官员能贪污,那必需有个前提,这事归他管。体制越大,管理的越多,可以捞钱的机会越多,你懂的。嘿嘿。

        中国的历史教育,容易给人一种错误的观念,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哦,无穷的哦,农民起义很强大哦,推动历史前进哦。

        但是事实上,熟悉中国历史的就会发现,真正由底层农民自发组织的造反,几乎马上就被镇压破灭掉。

        管理过公司的亲们就会理解,要有效管理一个几百人的公司,依赖公司的制度,国家的法制,那都无法保障上层的指令能够有效的得到执行。农民造反,那可本身就完全脱离了社会法制,完全脱离了权威体系啦,如何管理,约束,带领几百人,那能是毫无管理经验的农民能办的到的?

        真的能搞大的,那必需要么是利用一个现成的宗教体系,那也是一个现成的权威系统,可以约束管理手下,比如汉朝的黄巾军啦,元朝的红巾军啦;要么是接受过教育培训,而且自己还有过管理经验的,比如黄巢这样的读过书,贩卖私盐的,那他当然带领管理过队伍。

        就这样,真正由体制外的造反而能够夺取天下的,依然是很少的个例。因为社会的主要精英力量,其实都在体制内嘛。

        从秦朝到清朝的历朝大一统皇国,被外国入侵征服之外,真正被体制外的造反搞到亡国的,只有三次,秦朝,那其中夹杂了大批图谋复国的先秦旧贵族势力。元朝,元朝对汉人和南人的歧视和排斥,导致在体制外,有庞大的知识阶层存在。真正被所谓遍地流民,由造反越闹越大,直到亡国的,只有明朝。

        百姓没有好日子过,苦不堪言,这皇朝,亡国了算了吧,嘿嘿。

        友情预报,再总结一下中国皇权时代历史和1800年的清国概要,马上就要直奔鸦片战争了哦,众亲们尽请期待。嘿嘿。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20 16:54 
TOP Posted: 01-22 00:09 #16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73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

        1644年,李自成的军队兵临北京,按中国的常见说法,北京基本算和平解放啦,嘿嘿。被自己的臣民背叛的明国末代皇帝,选择了帝国时代一个亡国皇帝有尊严的结局,他自尽了。

        后面的历史大家应该几乎都清楚啦,清国军队得到吴三桂的归附,进入山海关内,北方各地士绅归降。可以说,入关时的清国军队,都没有预料到会是这个局面,进而野心大增,开始扩大战果,南下征服。数年间,摧枯拉朽,基本占据明国全境。

        明国遗民傅山说,明国是亡在奴才之手。除了夏完淳,史可法,这么几个尽忠之士,明国那里还有什么有气节的儒生?清国立国,开科举士,都上赶着上哦。

        我不会责备我们的祖先们奴性,因为那是那个时代,那是明国的奴性教育和奴性培养体系所造就的。崖山之后无中国?今天我们在这里要作的,就是把曾经被歪曲的,被污蔑的古老中国传统寻找回来,把失落的仁,再寻找回来。

        仁者,爱人也。克己复礼是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尽归仁哦,亲们,一个爱的世界,难道不是美好的么?

        在这里,我也不想过多渲染嘉定三屠,扬州十日那些满清入关时的罪恶。因为在中国纳入现代文明体系之前,在中国漫长的文明历史上,历代中原王朝,不论是内部战争,和对外的侵略征服战争,都是充满了这样血腥屠杀。包括明国的建国征伐,以及建国之后对内对外的历次战争。包括我比较尊重的,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一样是尽屠良贱。我只能说,这是东方文明传统中的一个缺陷,在现代文明标准而言。

        当我们指责满清征服过程中的屠杀暴行的时候,我希望这是因为这种暴行本身是应该被正义所唾弃的,而不是因为这是所谓的异族在屠杀汉族。

        当我们控诉西方列强的殖民压迫中国的时候,我希望是因为压迫手段本身是应该被唾弃的,而不是因为这是中国被压迫了。

        否则的话,一面控诉西方压迫,一面热情讴歌中国对异族的压迫和侵略,这是精分哦,嘿嘿。

        稍微总结一下秦之后的中央集权皇权历史。自从废除封建制度之后,国家成为皇帝一人的产业,如何寻找有效的管理统治办法,是历代皇朝所追求的,一直到明朝,这个固然金汤的解决方案才算找到。

        通过尽量公平的科举制度选拔官员,从社会各阶层选取官员,避免出现豪门世家出现,威胁到皇权。

        通过统一的教材和官方学校,向这些想通过读书出人头地的读书人,教育灌输,培养成为忠臣。

        通过废除宰相制度,消除最后一个可能潜在的权臣出现。

        通过行政体系,监察体系,和特务体系,三条体系并存,互相监督。

        明朝的皇帝可以玩艺术玩科技玩个十几年,而不需要担心皇位被篡夺,嘿嘿。

        好啦,1800年之前的中国历史简单介绍到这里结束,接下来,就是正文啦。

        在正文里,我会本着逻辑理性,进行客观地讲述,中国的现代化之路,讲述中国是如何一步一步,从所谓的***(原文估计是“天朝”,结果被天涯和谐了),沦为世界世界三流国家,进而开始的现代化之路。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20 19:19
TOP Posted: 01-22 00:34 #17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73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

        中国的现代化之路

        本文将理性地讲述中国的现代化之路。要理性,就必需遵循逻辑标准,要遵循逻辑,就必需修辞定义明确。

        几个中国历史教育时常出现的名词,是基于某历史观而作,定义模糊,甚至说根本不定义,张口就来,这种精分性的跳大神,楼主自诩理性,不可能遵循。

        在这里,就几个词汇的定义,作如下说明,如果有异意,欢迎讨论,从善如流嘛,如果能帮助到楼主澄清模糊,楼主也愿意改正。

        帝国主义压迫:帝国主义有两种。1.回归式帝国主义,简单说,武力夺取土地,灭绝原住民。如纳粹德国,如某老大哥,要地不要人,杀光算数。2.渐进式帝国主义,一方以所谓推广文明价值的名义,以帮助野蛮族群进化到文明社会的名义,甚至以改善提高生活的方式,反正不管什么崇高理由,以武力征服,用暴力强迫落后的族群接受其文明体系和标准。如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清国国门,把清国拉入世界体系。程序正义要遵守嘛,嘿嘿。

        不平等条约:一方以武力压迫(或者威胁),逼迫另一方接受的条约。因为双方谈判地位不平等。比如,西方列强和清国签署的条约。清国和俄罗斯当年大打出手,谁也没占到上风,罢兵言和,地位平等,尼布楚条约,算平等条约。

        殖民:一国政府以武力压迫和威胁,向已有原住民的土地,组织移民。

        侵略:一国(或者多国)军队,非法进入他国领土。所谓非法,就是违背国际法规则。比如,一国遭到另一国攻击,武装部队还击,不算侵略。再比如,一国军队得到另一国政府邀请,或者许可,进入该国领土作战,不算侵略。

        满人:清国时期户籍属于旗籍的人。
        汉人:清国时期户籍属于汉人的人,大部分是被征服的前明国国民的后裔,主要生活在汉人十八省。

        请不要逼迫我说汉民族,满民族,谢谢。除非有人能够提供汉民族,满民族的区分标准,定义清楚了,我也可以接受。

        讲历史,应该尊重历史,更应该尊重正常人类的逻辑理性。

        讲到新中国历史,我可以说汉民族,满民族,因为有标准,户口本上有所谓的“民族”,我还能说出“壮民族”呢,反正标准清晰,户口本上民族一栏为准。

        至于这个民族是怎么突然蹦出来的,会在现代化过程中讲述。简单的说,壮民族,在清国,在民国,也是汉人。因为在效法某大哥之前,中国根本没有壮民族。嘿嘿。

        先在这里抛砖引玉,把几个常用词汇定义明确了,才好理性讲述嘛。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20 21:07
TOP Posted: 01-22 09:28 #18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73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

        以往的中国历史教育,是确定三条线索,然后往上加材料,甚至编材料。在辛亥革命之前,外面,是万恶的洋人,洋人很万恶,欺压中国人民,请注意哦,是民众被欺压啦。上面,是朝廷很万恶很无能,而且很自私,对外出卖国家利益,对内欺压民众。下面,是勤劳勇敢善良的中国人民,被压迫,被凌辱,被出卖,然后愤起反抗,反帝反封建,三大革命高潮,太平天国,义和团,直到伟大的辛亥革命,推翻万恶的清国。
        然后继续这三条线索哦。
        伟大光荣正义的辛亥革命成果,被万恶的反动派给窃取啦,反动派背叛革命啦。然后继续,外面是万恶洋人,从清朝后期开始,洋人已经不再是西洋人啦,还有东洋人。上面是历代很万恶很无能很自私很卖国的政府。下面是勤劳勇敢善良的中国人民,被压迫,被凌辱,被出卖,然后,你懂的,嘿嘿。
        历史的陈述,对许多明显的事实,不作陈述。陈述本身,充满逻辑概念模糊的价值判断。

        本历史讲述,本着理性客观的立场,不偏不倚,讲述中国现代化的过程。陈述事实时,不作价值观批判。提供一个真实的历史,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去作判断。如果楼主觉得必需要加上自己的价值批判的,会把价值批判单独出来。前面已经就几个常用的词汇,进行过定义。本文讲述使用这些词汇,就是前面所作的定义。会说日本殖民台湾,也会说中国殖民台湾的历史。定义明确,标准一致。

        不会把人圣人化,也不会把人妖魔化,因为大家都是人,都是一个一个的正常人。不会把一个族群集体定罪,也不会把一个族群集体美化。

        多余的话到此为止,开始中国近现代历史。

        国家是什么?这个政治学概念存在多种定义,但是离不开三个构成要素,政权,土地和人民。

        本文就从这三个要素入手,讲述中国的现代化之路。

        大致分为:
1. 西方列强压迫侵略前的中国概况。
2. 闭关锁国政策的瓦解。1800-1860.
3.旧次序的崩坏和新次序的开始。1860-1895.
4.走向革命。1895-1911.
5. 混乱割据的北洋时期。1912-1927.
6. 国民党政府统一中国。1928-1937.
7. 中日战争和共产党夺取政权。1937-1949.
8. 从“解放”到“独立”之路。1949-1958.
9. 从统一思想到内部分歧。1959-1976.
10. 文化大革命到毛泽东去世。
11. 不知道会不会被和谐,嘿嘿。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21 10:46 
TOP Posted: 01-22 11:09 #19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73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

1. 西方帝国主义侵略压迫之前的中国概况

        称当时的中国为“清朝”,是后世人的划分,为了行文方便,更为了还原历史,这里称作“清国”。因为当时的人,是清国皇民,或者说清国国民。
        清国存在一个特殊的族群,叫作“满人”。满人是什么?满人就是八旗在旗的人。清国入关之前,是一个军事国家,整个国家的管理体制,不是郡县制度,而是八旗制度。所谓八旗,是事实上的二十四旗。因为每个旗主之下,都有三旗,汉旗,满旗,和蒙旗。
        在民族概念传入东方之前,东亚并不存在民族概念,也不存在民族划分,只有所谓的族类,或者国族。所谓国族,就是国民,皇民。
        我们在这里简单诉说一下八旗的组成。原本是明国国民的,被征服,或者被俘虏后归附的,就归入汉军旗。比如一个蒙古人,在明国朝廷里任职,作战投降归附清国,那么他就归属于汉军旗,而不是蒙军旗。汉军旗下,比较广为人知的,就有范文程,和曹雪芹的先祖。
        蒙军旗,则以被征服归附的蒙古人组成。
        满军旗,则成分复杂,主干为最初起兵造反的女真人,包括当时就追随女真人的蒙古人。还有日后归附八旗的回人,高丽人,锡伯人等等各族类,反正就是无法归入汉军旗和蒙军旗的,那就都算在满军旗下。日后清俄战争,有俄罗斯战俘愿意归化清国,就被纳入满军镶黄旗,驻守,居住生活在北京。
        为方便大家理解,除了广为人知的范文程,和曹雪芹的先祖曹振彦之外,再介绍一个汉人变成满人的例子吧。
        袁崇焕,相信大家都熟悉了吧?他的后人,就是满人。
        在江北大营和太平军作战的宁古塔副都统袁世福,根据清史稿记载,祖上就是前明兵部尚书,其祖先从军有功,编入宁古塔汉军,属于汉军正白旗。
        要说清国历史,首先要把满人解释清楚嘛。满人就是旗人,八旗是个起源于军事目的的军事组织制度。不论你出身于那个族类,只要皇帝觉得你忠诚可靠,把你纳入这个制度,那么你就是旗人,也就是满人。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21 13:23
TOP Posted: 01-22 11:35 #20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73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

        入关前的军事国家清国,和皇权至上的中原皇朝相比,在其统治阶层内部,是事实上的蛮族共和政治,这里的蛮族,并不存在贬义,是陈述其文明发展形态,远低于中原皇朝。文明形态低,并不就全然意味着坏。显然的一点,蛮族社会的自由战士,和领袖之间,地位就相对平等的多。在罗马化之前的日耳曼蛮族部落法兰克人,战争夺取的战利品,就是根据抽签,由战士和国王抽取。
        入关之后,八旗作为一个军户制度得到保留,满人作为皇帝所信赖的族群,一直存在着。而其中的上层,世袭的亲贵阶层,形成了类似门阀那样的势力。称作满人亲贵,而不是贵族。因为满人的世袭亲贵,领取的只是国家给予的俸禄,而并没有自己的世袭领地。世袭亲贵只是通过世代为官,而形成事实上的世家势力。发展到清国中后期,在汉人汉臣面前,清国的皇帝是乾坤独断的中原皇朝的皇帝。而在满人统治阶层内部,因为祖制和事实上存在的世家势力,清国皇权,一直受到满族亲贵集团的制约。这是清国政治的一个特点。
        接下来开始讲述1800年的清国状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介绍:政治制度,领土,军事制度,法律制度,士绅,农民,工商业者,会党之类的地下社会,和外交。
        清朝基本继承了明朝开创的种种制度,在此基础上,吸取明国亡国的教训,作出修改,正面负面的改动都有。
        清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国,最高统治者是皇帝。但是清国又不同于以为的中央集权帝国,帝国内,并不都采取统一的中央集权管理,而是表现出很高超的统治智慧和统治集权,因地制宜,才取不同的统治管理方式。
        征服明国之后,清国对原本明国的国土,实行中央集权的统一管理。这一部分会在稍后介绍汉人十八省的时候,作详述。
        清国侵略征服,扩大疆域的步伐,建立起历史上,领土最为辽阔的中原皇朝。1751年,征服西藏,1758年,征服新疆(后于1884年平乱之后建省,纳入中央集权体系),到1800年时,清国领土面积达到1300万平方公里。
        清国并不一味靠强大的武力压制,而是才取灵活的多变的政治手段进行统治。新疆青海内外蒙古西藏和四川云南贵州的苗地,清国中央政府采用联姻,册封,派官员监督,派军队监督等灵活手段,尽量允许臣服的边境各地高度自治,不破坏原有各地的王公贵族和土司们的统治。在时机成熟的时候,会有“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司制度,或者建立行省,把领土纳入中央集权体系内。
        先征服,再怀柔,再教化,再纳入体系,再殖民的过程,是一个温和的过程,形成边境被征服地区的忠诚度和向心力。清国末期,内外交困,完败于日本之后,皇帝更是声威扫地,在这种情况下,边境各地并没有太大的反叛势力形成。英国威逼利诱西藏独立的时候,西藏统治阶层是选择了往内地逃避,求援。
        对这些新被征服的领土,归属于清国中央的理藩院统一管理,而理藩院由满人官员组成。
        有学者指出,清国和俄罗斯的商贸往来,也归理藩院管理,从而推出西藏新疆的地位,在清国等同于俄罗斯云云。这种逻辑并不成立。
        清国时代,没有现代标准的国家平等概念,只有Tian朝和进贡国。所有进贡国事务,由礼部管理。而俄罗斯则不是进贡,礼部无法处理。只好选择了一个权益的解决办法,由理藩院管理。这是一个特例而已。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22 12:17
TOP Posted: 01-22 13:06 #21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73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

        对征服的边境地区,清帝国采取的基本是以夷治夷的政策,不直接管理。按今天的说法,就叫尊重边境人民的习俗和传统啦,你懂的,嘿嘿。这套办法显然更人性化,而且长期而言,也更有效。
        对前明国的国民,清国则采取另一套治理办法。
        首先是“剃发易服”,也就是说全部人的发型和服饰,都必需满人化,不服从的,格杀勿论。这么一来,满汉一家啦,从发型到服饰上。到日后辛亥革命成功,当时是完全的西洋中心论,啥都是“洋”的好,洋人觉得留辫子是野蛮,洋人都觉得野蛮啦,那当然是野蛮啦。于是乎,清国亡国之后,发型服饰这些的,就都是采用了欧美人的标准。
        另一方面,清国统一了全国的官话。在中国历史上,由于时代的局限,全国各地,各有各的方言。一个开封人听一个广州人读唐诗,那就跟听外国话一样,反正是不知所云。各个朝代,有各自的官话,作为通用的语言,便于来自不同地区的人,能够交流。
        明朝的时候,是以南京官话,作为统一的口头交流语言。到了清国,雍正年间,创立正音馆,规范确定北京官话,作为统一的口头交流语言。北京官话,是以元朝时代的北京话和南京官话混合而成,当年明朝迁都之后,强行搬迁,北京城内的居民,有一半是来自南京。清国初年,就在北京话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满人语言的要素,形成了清国的统一语言,北京官话。1909年,清国政府更设立“国语编审委员会”,作进一步的规范,从此官话被称作国语。
        辛亥革命成功之后,关于中国使用那种语言作新的国语,可以说是各方争的不可开交。因为革命党当年的口号,就是民族主义啊,其中一条就是,乱我中华言语,代之以京腔嘛。现在革命成功,发型服饰那些的,那些西洋化也就罢了,言语这个,至少应该使用南京官话啊,或者杭州官话,或者正本清源,使用广东话,怎么还能沿袭京腔嘛。具体的这个历史过程,京腔如何成为国语,再成为普通话,其中的历史故事,会到后面诉说,乡亲们要守楼哦。简单的剧透一下,那是为了方便汉语拉丁化,嘿嘿。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22 18:55 
TOP Posted: 01-22 15:51 #22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73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

        统一了服饰发型,语言之外,清朝基本继承了明朝开创的种种制度,在此基础上,吸取明国亡国的教训,作出些修改,正面负面的改动都有。

        我们先来看看清国的中央政府组成,上面介绍过,清国初期是有部落首领共和制的传统的,一直有一个议政王大臣会议制约皇权独断。入主中原啦,中原帝国的皇帝,当然要有皇帝的范儿嘛,那还能像蛮族那样搞什么共和嘛,嘿嘿。雍正年间,确立了军机处,取代议政王大会,成为决策机构,从此比较像个皇权专制的中原帝国啦。
        内阁则由满汉大臣组成,规定满汉大臣人数对等,每天和皇帝开会,其实主要是汇报工作啦,因为决策机构,是军机处。内阁更像个秘书处,执行机构,管辖下属的中央六部日常运作。
        清国明显比明朝改进的地方是,不再有特务体系,这实际上是个很了不起的改进。另一方面吸取了明朝的教训,清国明令禁止太监干预国家政治。
        自从明朝取消了丞相这个位置之后,固然是从体制内消除了唯一可能威胁到皇权的权臣出现,但是另一方面,这皇帝的工作量可就加大啦。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都是一个人,这种制度,其实对皇帝的体力,精力挑战很大哦。
        或许是清国的皇帝教育培训体系作的好,反正历代的清国皇帝,工作都相当的勤奋,嘿嘿。不像明国的皇帝们,一代又一代的,就跟国家不是他们家的似的。
        大家伙要有个概念,在皇朝时代,这国家,那还真就是皇帝家的。一个有责任心的皇帝,为自己的家业考虑,为自己的子孙考虑,从他主观意愿来说,那也要把百姓给照顾好了,这样皇帝家的江山才能够千秋万代嘛。
        关内十八省,也有称作汉人十八省,基本沿用的是明朝的体制。每个省有一个巡抚,两个省之上,有一个总督。但是巡抚和总督之间,并不存在汇报关系,各自向中央汇报,因为两个职位的侧重不同。巡抚主要是管理各省的民政,而总督则是偏向军事。清国的国策之一,是“首崇满洲”,因此绝大多数的总督,是由满人出任的。而总督之下,包括巡抚在内的各级管理官员,则是由汉人出任。
        清国的官府,到县一级为最止,全国大致有1500多个的县。县令由中央委派,而且为了防止形成自己的地方势力,清国是明确规定,县令不得在籍贯所在的本省任职,而且至少要离开自己家乡500里以上。
        咱们说老实话,清国的县令,其实蛮有挑战性的。今天中国一个县,多少部门?多少编制内的公务人员和官员?而在清国,一个县,只有十几个在编的职员,最多的县,也就二十来人的编制,这其中还包括衙役这些哦。
        所以清国的县长,必需得能胜任法官,警察局长,卫生局长,消防局长,税务局长,宣传部长,教育局长。。。。等等职能。这可能么?这当然不可能啦。所以清国的县令,一般都得自己掏钱雇佣各种专业人才,跟着去上任。另一方面呢,县城之外的治理,更主要是依靠当地的士绅们来完成。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22 21:46 
TOP Posted: 01-22 16:28 #23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73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

        要了解清国的士绅阶层,咱们先得说说科举制度。
        抛开中国科举考试的内容不说,科举制度本身,事实上中国真正值得夸口的文明制度。科举制度,在人类普遍还处于世袭阶层的时候,第一次为社会的下层家庭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可通过公平的考试,而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进入上层的机会。
        事实上,在今天的平民社会里,中国文明传统,对全人类最大的,最直接的贡献,应该就是科举制度啦。
        清国的科举制度,也就是继承的明朝的那一套,统编教材,官方办学。考试分为三级,必需要考上举人,或者更进一步,考上进士,才具备作官的资格。但是一但考取了秀才,那也就算有了功名啦,一样享有各种社会特权。比如免除徭役啦,又比如可以直接见县令啦,见县太爷也不需要下跪,还有一条很重要的,清国废除了明朝开创的对士人的体罚羞辱,在清国,只要考取了功名,免于刑罚哦。不要说官员不会再像在明朝那样被当众暴打羞辱,就算是秀才,也不能被体罚啦。要打秀才,得先报请上级机关,夺去功名,然后才能打,嘿嘿。
        清国的士绅阶层,就主要有这些有功名的人组成。清国时候的官员,不是终身待遇,退休了,国家就不管啦,就回原籍乡下,作乡绅。另一方面呢,清国的官府编制很小,大批考取举人的,那就只能候补着,要等有了空缺,才能够真的上任作官,在这个候补期,那也就只能在家乡作乡绅啦。
        清国的基层管理,就这些士绅阶层来运作。
        大家要明白,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就是一个全民教育的时代,而在1800年时代的清国,教育,那还真是个高消费。如果硬要拿现代的学位去套的化,秀才,大致相当于现代大学毕业的学士吧。而举人,那就算硕士吧,进士,则是博士啦。
        今天所谓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在当时的清国,都是由私塾来完成的。在私塾里教学的,就是秀才们。有的秀才,是自己开业,自己教学生,而有的秀才们,则是受雇于有钱人,或者是大家族,作为职业教师,教授学生。当然也包括教化劝诫乡亲们的纠纷啦,帮乡亲们写信写公文诉状啦,当时的百姓,普遍信服这些“知书达理”的文化人。
        上面说过,从明朝开始,书院被压制了,取而代之的是官学。官学又是怎么回事呢?遍布中国各地的文庙,那就是最基层的官学啦。中国传统,历来尊孔,各地都有文庙,小百姓所谓的“孔子庙”。文庙不仅是祭祀供奉孔子的地方,那更是学校,这就是所谓的“庙学”。同时也类似地方历史博物馆。俺们这里出过些啥大人物啦,有过那些贤人事迹啦,有过那些感人的孝子烈女啦,都记录在文庙里。
        士绅们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运作维护文庙。社会基层的“正三观”工作,就在这里。那个乡出了个节妇,丧夫之后被逼着改嫁,抵死不从,宁愿自己吃苦,守寡到底。士绅老爷们不胜唏嘘,节妇啊,节妇啊,女人们的好榜样啊。上报上报,上级批准之后,就进文庙里的节孝祠啦。并且要立个贞洁牌坊,这才好女人的榜样啊。而且要写进地方志里哦。
        所谓的吃人的礼教,虽然起源于宋时候的理学,但是真正被固化,被推广成为全社会的行为规范,其实就是明朝的事情,在清国得到了继承。在礼教形成之前,妇女改嫁那些的,并没有啥社会压力的。有人作过统计,从周到五代,有记载的贞节烈女,不过92位,而宋朝,则有152人。到了明朝,那不得了啦,27141人,整个清国历史记录,则是9482位。其实清国已经放宽了啊,为所谓“守节”而自杀的妇女们,已经不怎么表彰啦。
        树榜样,立三观,这个工作很重要哦。
        当时没有网络,没有广播,也没有直达基层的国家学校体系,真正教育灌输小百姓们“三观”的,就是这个士绅阶层啦。
        除了教化百姓之外,士绅们还担当基层的行政管理工作。地方上兴修水利工程啦,铺设道路桥梁啦,照看孤儿寡妇啦,包括乡亲们之间的日常纠纷争斗那些的,都是士绅们在管理运行。
        从明朝末年,天下大乱开始,士绅们还多了个任务,组织地方上的乡勇民团,保境安民。日后鼎鼎有名的湘军,淮军,就是起源于这个传统。
        我们可以总结一下1800年前的清国统治阶层。
        满人高高在上,中间阶层官员,则主要由汉臣组成。到县以下,则完全是依靠士绅阶层,进行基层自治。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23 12:18
TOP Posted: 01-22 16:52 #24樓 引用 | 點評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1(s) x3, 11-10 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