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的政论文,无一不存在无力感。
他们都身居高位,看待时事稳准狠,针砭时弊,引经据典,摆事实讲道理,有理有据。
然而,他们能预见问题,却无力改变,只能看着国家朝着自己预见的方向滑下去。
其实中国古代写得好的散文,大多都是政论文。
先秦、两汉、唐韩柳之后、宋欧阳之后,正是散文较为辉煌的几个时期。
明清时期虽然散文依旧发达,但时代最优秀的文人大多不在权力核心,看待政治问题自然会浅很多。
我按个人爱好举一些篇目吧
01
柳宗元《封建论》
我给高中生讲议论文写作,都会带着他们把柳宗元的《封建论》挨着读一遍。
这是我个人心中,中国古代议论文写最好的一篇。
天地果无初乎?
吾不得而知之也。
生人果有初乎?
吾不得而知之也。
开篇气势就出来了。
封建,非圣人意也。
第一段简明扼要而又清晰明确地提出了中心论点,从分封制的起源产生,到其弊端,再到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对比,柳宗元讲得十分清晰而又深刻。
我印象最深的是柳宗元的两个观点:
第一,秦亡不是因为郡县制,相反,郡县制是秦做的非常对的一件事情,秦亡“失在于政,不在于制”。
柳宗元看这个事情非常透彻。
第二,唐朝初期和中期祸乱四起。
“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
这句话可谓一语道破唐朝问题出在哪里——军队。
尤其是中晚唐,最大的问题就是军队制度的问题。
这篇文章的时写作背景也十分值得深思。
中晚唐藩镇割据,地方军政一体尾大不掉,而儒学古人又非常推崇“先王之道”——周代先王正是实行分封制的。
所以,鼓吹分封制的势力抬头,不仅有很强的现实依托,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儒家的“先王之道”,反驳起来自然困难。
而柳宗元找到的切入点,非常巧妙。
他不像王安石喊出“祖宗不可法”(后人附会)这种自带三千反对加没有帮助的话来直接刚,他从“生人之初”切入,有理有据讲出分封制并不是先王的本意,而是“势不可也”。
在最后,柳宗元又提到:
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
分封制造成的后果,就是圣贤无以立于天下。
这是我最喜欢、最推崇的一篇政论文,笔力雄健,气势磅礴,语言流畅自然,观点深刻,见解独到,是我心中的天下第一雄文。
02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答司马谏议书》《材论》
王安石是我最佩服的一位古代文人。
当然,如果严格定义的话,他身上政治家的烙印要远大过文人的烙印。
王安石变法也是历史课本中永远绕不过的一个事件。
看了他的文章,会真的服,他的洞察力真的是非常敏锐,对朝廷的问题也是看得非常透彻。
记得有段时间,网上宋吹非常多,尤其是将宋仁宗时期描绘成中国古代封建主义和谐社会的巅峰。
虽然不能否认宋仁宗时期北宋确实非常强盛,然而,宋朝的祸根不是一朝一夕的,不是宋徽宗一个昏君全把锅背了就可以了。
在北宋最鼎盛的仁宗朝,王安石就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个国家的问题症结。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洋洋洒洒万言,深刻地指出了北宋朝堂的内忧外患。
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四方有志之士,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久不安。
当时王安石虽政绩斐然,官名远播,但不过一介外官,如此尖锐地指出歌舞升平之下掩盖的问题,并明言是由于“不知法度”造成的。
接下来他又深刻剖析了改革的必要性以及用人制度的问题导致人才稀缺。
他指出了一个问题,当时大部分官员是不合格的,因为任命、考核制度出了问题。
然后我联想到后面王安石变法中被时人诟病的“侵官”和“生事”,无非就是掌握舆论的地主阶层的既得利益受到了触动,而给他强加的罪名罢了。
王安石变法最大的阻力,在于他要动在位者的蛋糕。
我们如今的很多人都忽略了,中国唐宋以降的文人阶级,往往是和地主阶级、官僚阶级重合的,掌握舆论的阶级,并不意味着代表“民意”。
而一旦与掌握舆论的阶级为敌,他们不但要让你身败,更要让你名裂;
不仅要让世人知道你是错的,更要让世人相信你是坏的。
有时候不禁感慨,即便王安石自己就是笔杆子中的战斗机,依旧被泼了几百年脏水,直到现在甚至还有人把北宋灭亡这样的大锅扣在他头上。
在我看来,王安石是给北宋续命失败从而加剧了朝廷党争矛盾,但北宋的根本问题迟早要把自己玩完。
饶他是“拗相公”,也挡不住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寂寞吧。
伊吕两衰翁。
历遍穷通。
一为钓叟一耕佣。
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
风虎云龙。
兴王只在笑谈中。
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他感激宋神宗,这个曾经给了他无上理解、信任和支持的boss。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他和古人相惜,这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对另一个伟大改革家的敬意,即使他知道商鞅最后遭遇的是怎样的结局。
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依旧两袖清风坦荡不拘小节,时人却讥讽他“衣臣虏之衣,食犬惫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
他清晰深刻地剖析出时局弊端,却被贤君忽视,被后人诬为“宋亡之始”…
所幸,他本身文笔就很能打,我们今人才能够站在更加客观公正的角度去看待当时的政局和时事。
《答司马谏议书》非常简短但非常有力,如果没有时间和精力读《言事书》,可以读一读这篇,get一下荆公的思想。
03
韩愈《论佛骨表》
在读这篇之前,我就最喜欢的韩愈的这首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当时我还不太明白,这皇帝脾气也太大了点吧?
韩愈究竟说了些啥,就惹到他了。
等我看了《论佛骨表》(或者《谏迎佛骨表》)之后,不由想给韩公鞠个躬,叫一声大哥——太刚了,而且是直接刚皇帝,就差指着鼻子骂了。
这才是中国文人应有的风骨啊!
我特别佩服儒家的一点是,在全世界大多数古代文明都对鬼神处于未知的敬仰和膜拜之时,孔老夫子一句“敬鬼神而远之”,论语中一句“子不语怪力乱神”,奠定了中国士大夫阶级不信鬼神的基本世界观,儒家和宗教是不相容的。
看孔飞力教授的《叫魂》一书,我们也能清晰感受到,即使底层信鬼神而恐慌到如此地步,真正的官僚阶级对这一套都是不信的——这都是两千年前儒家打下的底子。
这篇文章抛开浓烈的感情色彩,依旧是一篇非常精彩的议论文。
开篇点题“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旗帜鲜明。
然后从佛教传入中国的历程以及历史上尊佛造成的种种祸端,暗示皇帝,尊佛必将导致国家出问题。
再然后,以看似把皇帝摘出来的语句,狠狠地骂了皇帝愚昧信佛。
“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估计皇帝看了都手抖。
最后一段,是真的刚,钢筋混凝土的刚,他直接把佛骨视为“朽秽之物”,应该交给有关部门丢到水中淹了,扔进火里烧了,从皇帝到朝廷不作为的群臣,骂了个遍。
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茹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
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
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
然后他讲,如果真有佛祖,让他把所有的罪过都加到我头上来吧,我绝不怨悔。
多少现代人都不敢讲的话,韩愈能够在给皇帝的奏折中理直气壮地讲出来。
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
感兴趣的人可以搜一下佛门对韩愈的诋毁和污蔑。
即使到如今,很多人依然比不上千年前的韩愈。
他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已经做好的“好收吾骨瘴江边”的准备吧。
汉周:道教的韩湘子就是膈应佛教的。
04
海瑞《治安疏》
这篇都不算政论文了…
简直就是海瑞给嘉靖下的战书啊…
陛下则锐精未久,妄念牵之而去矣。
反刚明而错用之,谓长生可得,而一意玄修。
富有四海不曰民之脂膏在是也,而侈兴土木。
二十余年不视朝,纲纪驰矣。
数行推广事例,名爵滥矣。
二王不相见,人以为薄于父子。
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人以为薄于君臣。
乐西苑而不返宫,人以为薄于夫妇。
天下吏贪将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时,盗贼滋炽。
自陛下登极初年亦有这,而未甚也。今赋役增常,万方则效。
陛下破产礼佛日甚,室如县罄,十余年来极矣。
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号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
即使这样,海瑞还嫌嘉靖听不懂——“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
韩愈好歹还是委婉地骂,海瑞这真的就是指着鼻子骂了…
这篇文章,上下五千年,也就海瑞一人敢写。
但这篇文章从议论文的谋篇布局和论述深浅来讲,我个人认为是比不上前面几篇的,胜在气势。
05
李斯
《谏逐客书》
《行督责书》
《狱中上书》
李斯是个让我感触很深的人,史记的《李斯列传》,也极为深刻地影响了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个人,可以是股肱之臣,也可以是恶魔帮凶。
他生于贫贱、崛起于阡陌,才华横溢,志向宏伟。
他的成功,是靠着秦王政至高权势的信任;
然而他的毁灭,也是因为他对至高权势的屈服。
在受诛身死的最后关头,他对儿子感慨“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触动了多少人的心。
然而,他早年位极人臣时,那句“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是否早已预知了自己的命途茫茫。
这是一个小人物的奋斗史与发迹史,也是一个极臣的堕落史和灭亡史。一代名相,可敬,可恨,可怜,可叹。
《谏逐客书》是我个人眼中先秦论文中最精彩的一篇,在我眼中甚至好过《孟子》和《韩非》。
虽然这篇文章写作的本意可能并没有那么高远,可能只是作为逐客令直接受害人的李斯用来据理力争自保的工具,然而依旧难掩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刚健的笔力。
开篇点题,“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然后李斯列举了秦国兴盛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客卿们,理直气壮地对秦王讲,“客何负于秦哉”,接着又说“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直言逐客之害。
再然后,李斯列举了秦国对各诸侯国的物件美人来者不拒,却对六国客卿,“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他毫不留情地批判“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李斯的文采真的是无话可说。
李斯一生的运气,在于他碰到了赏识他的一代英主秦王政。
他的《谏逐客书》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他写得多好,更在于被秦王采纳了,真正重视起来实施了。
而他的《行督责书》依旧文采斐然观点深刻,他的《狱中上书》依旧据理力争试图自保,却无奈,秦二世不是秦始皇,李斯的雄才大略也不能救他。
06
贾谊
《治安策》
《论积贮疏》
贾谊最广为人知的应该是他的《过秦论》。
然而我个人感觉,《过秦论》对时事的针砭不如《治安策》。
之前对贾谊的印象只是《滕王阁序》中一句“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只知道贾谊凭吊屈原自怜,我一直以为贾谊是个玻璃心的文人。
直到高中学了他的《过秦论》,后来又读了他的《治安策》。
贾谊的《治安策》,文风和孟子、韩非包括荀子非常相似(我个人看来,很多先秦散文更喜欢用“打比方”的手法,后世散文则更喜欢用“列典故”的手法)。
政论文一旦脱离了时代背景,就都是虚言。
而这篇文章,正好指出当时西汉局势的症结——诸侯国蠢蠢欲动过于强大。
贾谊在这里其实已经提出了非常可行的解决策略: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这也正是后来汉武帝推恩令的基本思想。
他的思想不可谓不超前。
《论积贮疏》是贾谊23岁写的。
“本”和“末”的矛盾,一直是封建农业社会生产的一大议题。
“重本抑末”也是这篇文章的根本。
其实这里我个人持保留意见,战国时期其实各个诸侯国并不全都是重农抑商的,齐国临海,商业贸易就很发达。
虽然汉初由于从事手工业会影响农业参与率,但之所以农业人口向手工业转移,正是因为手工业劳动边际收益要高于农业。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
这也是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的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贾谊到死的时候才33岁,如此年轻,便有如此高远的见解。
有时候我会感慨,天才大概都是不被世所容吧。
世人皆欲杀,汉文帝待贾生不薄,却也只能“万古惟留楚客悲”。
每次去长沙,我都会去闹市的太平老街的贾谊故居看看。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斯人已逝,文章千古。
07
欧阳修
《朋党论》
大家更熟悉的是欧阳修写的另一篇《伶官传序》。
而《朋党论》,其现实意义也更大一些。
北宋的党争一直是贯穿朝堂的一大矛盾,从范仲淹新政到王安石变法,最开始的观念之争,发展到后面全都成了站队的朋党之争。
欧阳修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党争之中。
欧阳修写这奏疏,也是自我的辩白。
欧阳修并不是一上来就否认朋党之论,也没有急急忙忙撇清自己和范仲淹的关系,而是大方承认,“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只要君上能够分辨到底是君子之朋还是小人之朋。
他更进一步提出,“小人无朋,惟君子有之”。
小人聚在一起为利,君子聚在一起为义。
然后接着举例子,进一步说明,朋党本无害,有害的是小人之朋党。
然而,欧阳修的《朋党论》即便已经成为了千古名文,却依然没有阻止北宋党争的发展。
庆历党争不过是开胃菜,之后王安石变法的新旧党争,才是真正动摇国之根本的大洗牌。
朝堂之上人人站队,为了支持而支持,为了反对而反对。
两边都站不上队的,比如苏轼,还是去广东吃荔枝、去海南看日出吧。
有意思的是,欧阳修在庆历新政中是改革派,在王安石变法中却又坚定地站到了旧党一边。
虽然他对王安石很看不上,对他的变法也持否定态度,但他死后,王安石还是洋洋洒洒为他写了祭文中的名篇《祭欧阳文忠公文》——是“拗相公”做得出来的事情。
08
苏洵《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
讲一句题外话,大家可以看出来,这些最优秀的议论文,都是开篇直接点明主题的。
所以,高中的孩子们,求你们写议论文不要再开篇又是排比又是讲故事又是发表感言,写两三百字都看不到论点在哪里…
当初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班上有很大争议,很多同学据理力争,说苏洵的见解太偏颇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太多了,根本不是因为贿赂秦国。
然而,优秀的政论文,不在于“借古”,而在于“讽今”——不是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而是大宋王朝,不能够为了一朝安寝而与契丹西夏签订各种妥协的城下之盟了。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这段话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话。先人筚路蓝缕开垦出来的一片天地,子孙坐享其成好不珍惜,多少国破家亡,都是由此造成的啊。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尚且有机会跟秦一搏,更何况如今的大宋,为什么反不如当初的六国?
09
柳宗元能够清晰地看出唐王朝的症结在军队制度,却无法阻止唐亡于藩镇割据;
王安石十分着急朝廷用人制度导致人浮于事、官吏无人可用,却直到变法失败也没能做出改善,反而更加恶化;
欧阳修希望朝廷能淡化党争,不要动不动就把人打成朋党帮派互相攻讦,然而自己却不得已参与了两场浩大的党争;
海瑞敢抬着棺材指着鼻子骂皇帝,却依然被高高挂起当做时代道德标杆和吉祥物;
苏洵明白再一味对外敌退让,国家吃枣药丸,然而北宋依旧亡于对外敌的妥协退让…
清醒的人最无力,也最无奈吧。
赞(23)